三國-呂蒙的一萬小時法則
不管你喜不喜歡呂蒙,成語「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所本的這個故事,讓人不得不佩服呂蒙的用心與決心,這部分值得我輩沒事多想想,有事多學學。
麥爾坎.葛拉威爾寫了一本書,名叫《異數》(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反應熱烈,他說,要成為專業的頂尖人才,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錘鍊。就像「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論是演奏、運動、寫作、廚藝、雜耍等等,任何技能、技術和本領,都是千錘百鍊,努力+努力+努力+n個努力而來的,光是天才,不足以讓一個人登上成就頂端,天賦才分之外,還要靠努力以及實踐的經驗。這是大師成為大師的祕密,是超凡與平凡、A咖與B咖的分界線。
《就業情報》雜誌今年六月號便以這個法則為主題,稱這一萬小時為「成功的神秘數字」。並且以十位在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為個案,針對他們的家世背景、天份、機運和長期努力等四元素來評比,歸納出結論:長期努力超過一小時的練習、準備,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關鍵。
用功,堅持,花費比別人數倍的心力,一直是古往今來勵志教材常見的主題。取材自中國古人古事的書,便常出現「囊螢映雪」、「鑿壁借光」、「懸梁刺骨」等故事。
「囊螢映雪」包括兩件事。「囊螢」說的是晉朝車胤,從小勤奮用功,博覽群書,卻苦於家裡貧窮,沒錢買油燈。為了晚上開夜車讀書,他在夏夜捉來幾十隻螢火蟲,放進紗質布袋,用螢光照明,代替燈光,日夜苦讀,成為知名學者。
「映雪」是孫康的事。他自幼聰敏好學,也是貧窮男,一樣沒有油燈,某晚發現大雪之夜,雪把窗口映亮了。便捧起書本,到門外,利用積雪映照出來的微弱光線閱讀。
「鑿壁借光」說的是西漢匡衡,家窮,晚上沒燈,而鄰居比他有錢,家有燭光,但他不便去借,就在牆壁上鑿小洞,借光。
「懸梁刺股」也包含兩個典故。漢朝人孫敬,好學不倦,當他睏了累了,就用繩子繫住頭髮,另一頭繩子拴在梁上,如果打瞌睡,頭一點,就會被繩子拉醒。而戰國時期蘇秦,想打瞌睡,就拿錐子扎大腿,讓自己清醒。
這類讀書的故事,流傳下來,不知鼓舞了多少人。
人要奮發,不一定年少時,若錯過了黃金時期,成年後急起直追,為時不晚。三國時代,吳國將領呂蒙,沒念什麼書,國君孫權勉勵他,如今執掌軍權,應該追求學識。呂蒙說他軍務繁忙,哪來時間讀書啊?孫權就以自己,以及劉秀(漢光武帝)、曹操為例子,即使戎馬倥傯,仍然手不釋卷。要說忙,誰不忙呢?於是呂蒙用功讀書。同事魯肅本來瞧不起他,有一天聽他分析談論之後,訝異的說:「你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見識淺薄的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便應該刮目相看啊。」
埋頭奮發,不一定指讀書,文的如此,武的也是。祖逖、劉琨是東晉名將,他們發跡前就意氣相投,決心報國。兩人夜間同睡一張床,時常談到半夜。有一晚,聽到野雞啼叫,祖逖說:「據說半夜聽見雞鳴不吉利,我不認為這樣,我覺得這是在催促我們起床練劍啊。」於是他們每天清晨,聽到雞叫,就起床練劍,成為允文允武的全才。這段故事,化為成語「聞雞起舞」,經常用來鼓舞大家及時奮發。
這些故事或許老掉牙了,或許年輕一代不太熟悉,但都在敘說一種願景,宣揚這個信念:「只要肯努力,一定會成功。」也許有人質疑,努力不一定成功啊。然而成功無僥倖,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成功無僥倖,也沒有捷徑。這話說來,有人嫌煩。在這十倍數時代,樣樣求快速、便捷、技巧,哪要基本功?一部可以上網的電腦就可搞定了。
說現代的社會,是個「抄小路、走捷徑」的社會,一點也不為過。現代人的價值觀和心態變了,變得浮華、急切、沒有耐性。一步一腳印?太累了,也太笨了,最好是一飛沖天,快速致富,快速成名,快速完工,快速回收。
求快求效率,本來無可厚非,但有些事情欲速則不達,急不得也。一萬小時法則,就在說明,天下沒有白來的成功。否則就像暴發戶一樣,一瞬間夢想成真,卻往往樓起樓榻,撐不了多久。任何目標,都得一步一步走,只有方法,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