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小病的弊端
在偵探故事、推理故事中,主要闡述的,是爬出來的過程,其中須有邏輯推進,一環扣一環;在奇情故事、歷險故事中,作者將主角及一干人等趕進井底更深處,讓他們另找通道,逃出生天;若是愛情故事、驚慄故事,內容描寫的,是每一個角色的心境感受,更甚於敍述造成這些心境感受的外在因素;至於在其他各式各樣不同性質的故事中,作者更可以借題發揮,作創新的表述,發弦外之音。全世界古今所有小說,林林總總,各有其獨特內容風格,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柢,走不出上述這個框框。當然,這個比喻是將整件事(寫小說)極度簡化了,但想深一層,箇中不無道理。
將同樣的比喻,用於描述身體健康,可以這樣看:每一個人都在地面上行走,本來是優哉游哉,自得其樂,但原來地上到處是井洞(疾病),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洞中,也就是患病。患了病,自須找方法治理,換言之,須從洞裏爬出來。
若是小病,尚可靠自己脫險;但比較嚴重的,非找人幫忙拯救不可。這位「救星」找來一根繩,或是搬來一把梯,從洞口垂下去,助你往外爬。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這根繩子有缺陷,或者這把梯的某一級一踏上去會馬上折斷,但外表上都看不出來,那便十分危險,不但藉之爬不出井口,一不小心,甚至會有喪命的可能。回到「身體患病」這個處境,疾病是井洞,來救你的人是醫生,醫生帶來給你的繩與梯,乃是藥;本來的希望,是藥到病除,表面上看,應能做得到,卻料不到藥竟有不良副作用,服後令身體更壞。就此情況,可有什麼對策?
上星期提及的Bextra,正正就是這樣的一個藥。本來,對關節炎患者來說,它是個救星,能止痛,比傳統的阿司匹靈(Aspirin)好得多,因為長期空肚服用阿司匹靈,有可能會導致胃潰瘍。
原來,阿司匹靈有副作用,能抑制胃黏液分泌,令胃壁失去應有的保護,繼而被胃酸灼傷。Bextra原是一間叫G.D.Searle的藥廠發明,FDA在2001年11月20日給予批文,准這藥上市出售。
G.D.Searle後來被Parke Davis收購,Parke Davis被UpJohn收購,UpJohn又被Pharmacia收購,Pharmacia再被輝瑞收購;一連串的收購活動,都是為了要取得 Bextra。
不過,取得到,未必好。Bextra不會傷胃,卻有更嚴重的副作用,因為它沒有阿司匹靈抑制凝血素(Thromboxane)的本領,不能防止血小板凝聚;病人吃了這個藥,有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這故事說來話長,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