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五十肩 去疼痛先減壓

五十肩 去疼痛先減壓

現代人常使用電腦,姿勢若錯誤容易傷肩。
圖╱本報資料照片
若跟著民間講法,把「肩旋轉肌袖病變」稱為「五十肩」,倒也直截了當表明肩旋轉肌袖病變也是退、老化的病。但五十肩是不是真的就像街頭巷譚的:「老了自然就有五十肩!」「五十肩醫不好也不用醫!」

以前我在西雅圖華大工作時,曾跟當時的主任Dr. Matsen開了不少肩旋轉肌袖病變的刀,病人以中年女性居多,症狀多是肩痛活動不方便。開這個刀只見Matsen在肩上開個小洞後,摸摸、敲敲、切骨、磨、釘、縫…,然後就說OK、縫傷口。雖然近在咫尺,我大部分時間只能看到他的手指,看不到他在小洞裡作甚麼?大概因我是少數外國醫師,常莫名被排為他的助手,換作其他美國同儕,不是嘀咕學不到東西,就是早找藉口閃人啦。

赴美前,在榮總也偶見這一類的刀,但不多,我也沒甚麼概念。直到有一天我陡然想起,莫非這肩旋轉肌袖病變就是我們慣稱的五十肩?我上圖書館卻遍尋不著有任何「五十肩」或「五十」與「肩」的病。有次在舊金山開骨科國際醫學會,與一位日本骨科醫師談到五十肩,他說「五十肩」就是日本用語。「五十肩是年過五十才會有的嗎?」我問,他想了好一會:應該沒有年齡的涵義吧!

回台執業後發現,要開這種刀的還真不少!我傻人傻福,當年沒白跟Matsen的刀,從他學來的刀法還真管用,幫了我很多忙。事實上,早在1972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肩關節大師-尼爾(Neer),提出肩峰下的夾擊是旋轉肌袖病變原因,並首創肩峰減壓成形術治療。

尼爾的理論曾飽受質疑,一直到90年代,有磁振造影後,才得到驗證。肩峰下夾擊可能是因肩峰過低或過彎、肩峰下長骨刺或退化、肱骨粗隆太突起等引起,但歸根究柢,肩峰下空間不夠才是主因。尼爾的肩峰減壓術,目前已是美國最常開、成功率最高的肩關節手術。近來雖有醫師主張用關節鏡來開這個刀,但尼爾生前曾表示,直接開刀較不受限制,減壓完全。此點筆者亦頗有同感。

日常活動像手抬高過頭、反手扣內衣、掏後褲袋皮夾、拖地板、自由式游泳…,都可能發生肩峰下夾壓;但並不是人人都會五十肩,關鍵在旋轉肌袖局部免疫反應的強弱,因此,五十肩可以只是肩痛,也可以是旋轉肌袖發炎、旋轉肌袖破裂、鈣化性肌腱炎、肥厚性肌袖增生、凍肩症等,當然手術除作肩峰減壓成形術外,還要對旋轉肌袖不同的狀況加以處理或修補。

但困擾病人也困擾醫師的是五十肩手術後,部分關節活動恢復不完全,徒顯手術未竟全功。筆者認為,這除了減壓不夠外,術後肩峰下滑囊的粘黏的免疫反應是主因。因此術後疼痛控制,讓病人一開完刀就可早早活動關節、即運動治療,不讓肩峰下滑囊有機會「搶」在旋轉肌袖痊癒前發生粘黏,應可解決術後關節活動難題。

五十肩不是甚麼大病,不是急症也要不了命,卻是折磨與不便。由於致病機轉的漸次明朗,加上治療方法的改進,現階段雖還談不上能預防,但治癒機會已大大提高。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