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三輪車

三輪車

三輪車分為載貨用及載客用,還有一種是手拉三輪車,西元1950~1960年代是三輪車最輝煌的時期,因當時機動車輛不發達,大部分都以三輪車為主要交通工具。
童謠「三輪車跑的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這首童謠跟三輪車息息相關,由此可知當時人們以此為重要交通工具。

當時三輪車類似現在的汽車,比手拉車昂貴一點,但許多人還是以此為主要交通工具。

三輪車要上路前還必須先申請牌照,每年繳牌照稅,在當時社會三輪車是「高檔貨」。

到西元1960年代後機動車開始普遍盛行,逐漸取代三輪車地位,成為主要交通工具。

宜蘭市民林枝萬從事三輪車製造及維修四十餘年,是國內少數僅存的三輪車打造師傅,宜蘭市公所已委託他製作古式載客三輪車,希望將當年三輪車興盛期的景象保留下來。

六十五歲的林枝萬在宜蘭市文昌路經營「永成車行」,專營三輪車製造與維修已有四十餘年歷史,倘若從學徒算起,從事三輪車相關工作的時間已經超過五十年,許多民眾的三輪車有問題,都會讓他檢修,各種疑難雜症都能迎刃而解。

三輪車分為載貨用及載客用,另外還有一種是手拉車,林枝萬說,民國五、六十年,是三輪車最輝煌的時期,當時機動車輛不發達,每個月約可賣出十部三輪車及手拉車,一部手拉車的售價大約一千元、三輪車要一千四百元,但一個工人每日工資才不過十來元。

除了價格昂貴,三輪車要上路前必須先申請牌照,每年還要繳納牌照稅,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三輪車是何等的「高檔貨」。

林枝萬說,過去因為道路品質不佳,三輪車和腳踏車很容易受損,經常需要維修,生意相當好,當時連宜蘭地檢署、鄰近學校的校長座車等,都會送到他這裡維修。

打造一部三輪車,需要不少零件,細部零件從台北地區買回來,再依顧客的需要組裝,一部好的三輪車,要注意前後左右的平衡、龍頭把手穩固且踩踏感覺要輕,載重量才會高。

說起來簡單,但這全靠多年經驗累積,經常有客人牽著三輪車來說踏起來很重,經他調整後,變得輕巧許多,到底是如何調整的,林枝萬笑說,「這是秘密」。

到了民國六、七十年,機動車輛越來越多,三輪車逐漸失去市場,林枝萬的接單量也逐漸減少,一年不如一年,如今只能做一些零星的保養和維修工作。

林枝萬說,宜蘭市公所日前委託他製作一部載客用三輪車,是今年首次接獲的訂單,讓他很開心,但載人用的木質座椅也讓他很頭痛,因為會製作的師傅大都已經過世,實在找不到師傅處理,所以進度稍有延誤,現在他正努力拼湊記憶中座椅的製作方式,希望盡快完工,讓國人能欣賞到這逐漸消失的古早工藝。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