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節保與節候諺語

節保與節候諺語

節氣的名稱,乃是用來指一年中氣候寒暑的變化,古代農民都把它當作民務稼穡的標準鐘聲。它是將地球繞著太陽運行一周分為三百六十度,每十五度定為一個節氣,一周就是一年共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名稱都可以代表或反映出它的不同意義。
  節氣之為物,如果憑個人直覺亦可得知天時和物候變更的大概,此乃我國古代曆法家獨有之創作,非各國任何曆法所能及。有謂節氣的功用可包含陽曆或遠勝於陽曆,尤其在我國以前使用農曆的日期,與季候變化無一定關係,必須靠著二十四節氣來補救,使得農作物與季節變化才不致脫節,所以說節氣對於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實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大事息息相關,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
  節氣在我國大陸較為應驗,尤其在秦漢時代,領土大抵在黃河流域,氣候相差有限,以二十四節氣代表節候尚不至有太大差誤。後世因為幅員廣大,南北相距約三千公里,滿蒙地帶自農曆十月至四月均屬寒季,南嶺以南,包括台灣地區,處於亞熱帶氣候,除高山外,終年不見霜雪。再如黑龍江的璦琿與廣東的高臨,全年平均氣溫相差至攝氏三十九度之多,氣候相差如此之甚,農作? 姣P節候關係自無相同一致之標準,且氣候產物,因地而異,自不能一概用節氣來應驗。
  我國以農立國,自古普遍流傳,至今還不能隨時代更新的一句俗語:「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足見現代的一般農人,對於節氣仍然是重視。節氣日期每年並不固定,本文各節氣下方所列為民國六十年至民國八十八年間發生的日期。
  茲將節氣名稱的由來與節候流傳的諺語分別闡明於下:
立 春 (國曆二月四日、五日)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春為歲首,是個大好日子。古代帝王要在立春的前一天,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春神,至今我國還是重視這個日子。
節候語:
 「元旦雲晴霽中天,雨雪霏霏是豐年!最喜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這是我國自古流傳重視節候關係農事豐歉的一首歌諺。說明了元旦的雨雪和立春的晴天,都是大有之年的好預兆。
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立春晴好收成,大雪紛飛是旱年。」從這兩句俚語,足見民俗忌諱立春日下雨,大家都認為立春日有個晴朗的天氣,就是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好預兆。也許大家不希望在耕種要開始的時候,就遇到大雨大雪來掃興吧!
 「一場冬雪一! 場漫,一場春雪一場旱。」冬雪就是立春前,如果雪多,則嗣後雨亦多;立春後雪多,則嗣後雨必少。
雨 水 (國曆二月十八日、十九日)
  此時春到人間,好像是溫暖的手,拂去了寒冬的蕭條,開始有暖和的春風,此時天候春雨綿綿,所以稱為雨水。
節候語:
 「春東風,雨祖宗。」這話是說春天如果吹東風,必有大雨且為時甚久。
 「春南夏北,無水磨墨。」這是說春天吹南風,夏天吹北風,都是無雨的現象。
 「春無三日晴。」「春天多雨氣。」「春雨綿綿。」這三句都是說春天是多雨的季節,所以這個節氣叫做「雨水」,確是名實相符。
驚 蟄 (國曆三月五日、六日)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時序到了春天,萬物逐漸孳生茂盛,天空出現雷聲,把冬眠的各種動物驚醒了,所以這個節氣稱為驚蟄。
節候語:
 「驚蟄聞雷,米麵如泥;驚蟄未蟄,人吃狗食。」這句農諺,古代農民認為驚蟄這一天,有無雷聲用來預測這一年收成的好壞,極為靈驗。如果這一天春雷響了,米麵如泥,表示大有之年,如果沒有雷聲,那麼就要人吃狗食,表示是饑饉之歲。現代的農人仍是同樣相信,驚蟄這一天的雷聲,是他們一年勞苦的代價,? p果沒有聽到雷聲就感到大失所望。
 「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門。」這是說時序未到驚蟄節氣,雷聲先響了,必定連綿下雨,甚至四十九天看不見太陽出來。還有一句俚語只說「四十九日烏」,用意亦同。
春 分 (國曆三月廿日、廿一日)
  春分是春天過了一半,也就是從立春到立夏九十天,剛好過了一半。這一天的太陽自南向北通過黃道和赤道相交一點,這點稱為春分點。也可說這一天的太陽是在赤道的正上方,從正東昇起,落於正西,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所以這個節氣,在天文上是頗受重視的。
節候語:
 「春分有風發,郎中盡可殺;春分無雨下,郎中笑哈哈。」這是說春分到時氣溫已經回升,但仍有急速下降的時候。如果此日下雨,可以提醒大家注意天氣變化,預防疾病,醫生的生意就清淡了。如果此日不下雨,表示節候亂了秩序,人們容易生病,醫生便大發利市笑哈哈!
 「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這是說:春分這一天,最好是下雨,雨水多表示秋季有豐收,所以農民就在春分日忙種麥插秧,期待秋季有豐收。
 「春分日西風麥貴,東風麥賤。」它的意思是說春分這一天如果刮西風,表示氣候旱熱,預兆今? ~收成不好,如果刮東風,表示氣候暖濕適合穀類生長,預兆年終收成好,麥子價格低賤。
清 明 (國曆四月四日、五日)
  此時到了國曆四月,春暖花開,大地充滿著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萬物都顯得特別清爽明朗,所以稱為「清明」。古人趁此時光,扶老攜幼同往郊外山地的祖先墳墓上清掃祭拜,充份表現出我們飲水思源,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流傳至今,政府亦為了紀念民族始祖黃帝統一中國的偉大功績,並表示敬仰之意,特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
節候語:
 「清明曬死柳,三稞麥子打一斗。」如果清明日是晴天,當年麥子必定豐收。
 「麥吃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如果清明節一陣夜雨,麥子受傷最大。
 「清明要晴,穀雨要陰。」如果清明日晴,穀雨日陰,預測該年五穀豐收。
 「二月清明莫上前,三月清明莫落後。」這是說清明在農曆二月,天氣必寒,不可下種子;清明在三月則必須及時下種,不可遲緩。還有一句「二月清明採不得,三月清明採不及。」這是對採茶而言,早採茶未發芽,遲採茶則芽老葉大而少味。
 「過了清明不起阪,一個渣糰少一碗。」這些農諺都是提醒農民要注意節候,對於農事不可遲延,如果過了清明節? A還不犁田者,則秋收必定減少。
 「雨渥狀元燈,日曝清明種。」上元日若是下雨,清明日就會晴天。
穀 雨 (國曆四月廿日、廿一日)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好春耕完,水田裡嫩綠的秧苗正需要大量的雨水滋潤;秧苗有了足夠的雨水,才能欣欣向榮的成長茁壯。處處可說都是鳥語花香的好季節,但因此時的氣候,卻是最讓人捉摸不定的,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氣溫劇變,如何戲弄人間?見諸節候語。
節候語:
 「春天出門真難過,一頭衣裳一頭貨。」這時出門必須注意氣溫劇變,古代做生意的人,肩挑一付擔子做買賣,為了適應激烈的氣溫變化,就得隨身攜帶衣服,所謂「一頭衣裳一頭貨」。
 「做天難做穀雨天,稻要溫暖麥要寒;種田郎君盼時雨,採桑娘子望天晴。」這種情形下,老天爺也不知如何是好?要想公平適應各行各業的天氣型態,或要想討好每個人屬於自己所喜愛的氣候,壓根兒是做不到的。
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有的說「清明、穀雨、寒死虎母。」兩句意思相同,都是說到了這個季節,天氣雖然和煦,但是仍然會乍冷乍寒。這是提醒人們注意衣著,以免受寒生病。至於所謂「凍死」或「寒死」,不過是乍冷乍寒可怕的形? e詞而已。
立 夏 (國曆五月五日、六日)
  時序到了國曆五月,初春播種的農作物都已長大了。所以這個節令為立夏,其實立夏是告訴我們夏天快要到了,距離真正的夏天還有一段時間。但此時應該已有出現溫暖天氣,且氣溫逐漸回升,大部份農作物才會迅速生長。所謂「天時配合地利」,才算是正常的好節候。
節候語:
 「立夏不拿扇,急煞種田漢。」台灣地區這時候,根據歷年來的氣象紀錄,平均氣溫都在攝氏二十五度左右,此時不拿扇者,未之有也。
 「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這是說立夏日,如果起東風,就不會下雨,主乾旱。
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日如果不下雨,必將乾旱,犁耙無可用之處。
 「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國人逢年過節,習慣上都吃些別緻豐盛的食物。立夏日一般婦女吃些什麼呢?她們就把李子榨成汁,混在酒中來喝,據說喝了這種李子酒便能青春永駐,所以稱這種酒為「美容酒」。
小 滿 (國曆五月廿一日、廿二日)
  這時候田裡的稻穀和麥子等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還沒有達到滿貫的程度,可說是小滿。
節候語:
 「小滿梅雨在本島,種植花木皆成寶。」這時是梅雨季節,節候! 適應農時,如果能在這時進行花草樹木的播種、扦插、稼接等工作,成長率較高,所以種植花木,都能長大可以成寶。
 「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這是江南一帶的諺語,三車是指絲車、油車、水車。蠶絲此時結繭了,養蠶人家忙於搖動絲車繅絲。春耕以後的禾苗也需要充裕的水分,農夫便忙於踏水車。油菜結出長角狀的果實,果實內紫黑色的種子可以榨油,農家則忙於舂打菜子,做成菜子油。
 「小滿天難做,蠶要溫和麥要寒。」此時蠶在結繭,喜歡溫暖的天氣,麥結穗時卻喜歡寒冷天氣。對老天爺來說,真是左右為難,顧此失彼,所以說真是難做小滿天。
芒 種 (國曆六月五日、六日)
  芒種的意思,是指這時播種的穀物結實成穗。芒種日過後,夏天悶濕炎熱的梅雨天就要來臨了。俗謂「芒種逢壬便入梅」,就是說芒種過後遇壬日,就入梅雨季了。
節候語:
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是江西省諺語,這二十個字,說盡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因為到了夏天氣溫高出我們的體溫,體內的汗液無法發散出來,便容易「中暑」。很容易感到疲倦,凡事都提不起勁,當然顯得懶洋洋的。
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 火燒埔。」這是說如果芒種日下雨,是年五月就會陰雨連綿,無乾土之日,到了六月則連日乾旱,火傘當空,天候炎熱,田埔如火燒,農作物會被陽光曬死。
 「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一般而言,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有過,也可說芒種前後,天氣還是冷熱無常,尤其在台灣的氣溫,要等到梅雨結束以後,才會穩定住夏季的標準。如果你還記得往年,我們常在連綿不斷的梅雨中,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的粽子!所以說:沒有過端午節,禦寒的衣服不要送去,以免受寒。
夏 至 (國曆六月廿一日、廿二日)
  此時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值夏至。這時北半球上受光最多,一切農作物到了這個時候都成熟到極點,表示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了,所以稱為夏至。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縮短,夜晚慢慢加長。從夏至日起,大地開始吹南風,枝頭發出蟬唱聲,草叢蹦出螳螂來,到處充滿著夏天蓬勃的朝氣。
節候語:
 「夏至不過不熱,冬至不過不寒。」在北半球,從夏至開始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日子。冬至過了以後,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日子。
 「夏至見春天,有雨到秋天。」夏至日如果沒有下雨,! 必須等待到了立秋日才會下雨。
 「夏至蟬聲晴雨報,天氣預報有得靠。」這是因為昆蟲對於大氣中濕度變化甚敏感。蟬的下腹部有一個鼓膜,以肌肉牽動而發聲,牽動得很快,每秒鐘可達四百八十次。但當空氣中的濕度較大時,它的鼓膜就變軟,失去發聲的效果;必定要等濕度變小時,才能高聲鳴唱。同時據云蟬叫真正用意並非預告天氣,而是想引起雌蟬的注意,是一種求偶的表現。(雄性的蟬才會叫)
小 暑 (國曆七月七日、八日)
  此時已逐漸開始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所以稱為小暑。夏至時太陽直射地球的北回歸線,且陽光射在地球上的時間最長。又因為太陽熱力射向地球上,必須經過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力儲存在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逐漸炎熱,經過小暑,熱度才逐漸昇高。
節候語:
 「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日如果是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或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
 「小暑打雷,大暑破圩。」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致衝決圩堤。
 「小暑溫暾大暑熱。」這是說小暑不要太熱,大暑才炎熱,農作物才有好收成。如果小暑太過炎熱,農作物就不夠結實。
大 暑(國曆七月廿二日、廿三日)
  ! 天氣到了此時,炎熱已經達到極點,所以稱為大暑。
節候語:
 「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這是台灣的諺語,意謂夏天午後雷陣雨時,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來。相反的,如果閃在西方,雨勢很快就會跟上來,要想逃避都來不及。

「熱在大小暑,好有雷陣雨。」炎夏天氣熱得令人難受,好在常有雷陣雨出現,藉可緩和了炎夏的酷熱。本省夏季午後的雷陣雨,通稱為「西北雨」。誰都知道雷陣雨絕不是由西北來的,有人說雷陣雨來得急、去得快,且氣勢猛烈,閩南話稱為「獅豹虎」,這名稱與西北雨諧音相同,所以文字上寫成「西北雨」了。
 「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及「夏雨隔田埂。」或「夏雨隔牛背。」等這都是說明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天晴。形容得最好的還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大暑展秋風。」大暑季節天氣酷熱,但時已接近立秋,有時也可能吹起秋風來,使人們感到涼爽舒適。
立 秋 (國曆八月七日、八日)
  大暑過後,夏去秋來,時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熱難熬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了。
節候語:
 「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 秋日如果天氣放晴,必定可以風調雨順過日子,農事不至有旱澇之憂,可以坐待豐收。
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日如果聞雷,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
 「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是六月立秋,五穀不熟必至歉收。那是因為農曆有閏月的關係,立秋可在六月或七月。
 「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立秋前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起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發生乾旱。
處 暑 (國曆八月廿三日、廿四日)
  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氣漸漸將要消除了。但在此時晴天的下午,也可視為夏的迴光反照,炎熱亦不亞於暑夏,故此稱為處暑。
節候語:
 「處暑十八盆,天氣自然涼。」這是我國長江流域居民流行的諺語。這時天氣還是炎熱,必須經過十八天到了白露,也就是十八盆冷水洗過之後,天氣才會轉涼。
 「一雷破九颱」。意思是說,經常有雷陣雨發生時,表示颱風不會來。事實上雷陣雨連續發生忽然停止時,可能颱風就要來了,並且颱風來了,不會因為雷陣雨的發生而減弱或消散。
白 露 (國曆九月七日、八日)
  這是由炎夏進入秋涼的一個節氣,此時地面上物體,在夜間因熱? 瑪蝞g,冷卻迅速,當溫度達空氣之露點下時,則與之接觸之熱氣亦冷卻,使空氣中所含水蒸氣成為過飽和狀態,於是部分凝結為水滴而附著地面的花草樹葉上,一顆顆白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節候語:
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過後天氣已經轉涼,人們不要再赤身露體,尤其早晚氣溫下降,如果仍然赤膊的話,就容易著涼生病,這些諺語說出了夏秋交替時節的保身之道。
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是我國華北地區的農諺,這話很明確決定該地區播種的時日,易地自有遲早之別,也可見一般農民十分重視節氣。
秋 分 (國曆九月廿三日、廿四)
  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這時候秋天剛過一半,所以叫做秋分。
節候語:
 「秋分只怕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我們從此節諺可以看出民間對這氣候與收成的測定,是如何的肯定。
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這是形容秋天雨愈下天氣就會愈冷。
寒 露 (國曆十月八日、九日)
  此時已到了深秋的季節,天氣變冷,人們如果在早晚接觸著霧氣及露水,必感寒意沁心,故曰寒露。
節候語:
 「寒露! 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這是兩句節氣農事歌諺,按照節氣行事並要當心節候的突變。
 「十月熱」「秋後熱」或說「秋老虎」。在亞熱帶氣候的台灣,此時偶有出現特殊的氣候,所謂「十月熱」就是「秋後熱」或「秋老虎」。這是秋後反熱的氣候,有時是颱風過後的短暫熱氣,也可說是秋天最好陽光---小陽春。
霜 降 (國曆十月廿三日、廿四日)
氣溫降至露點,地面上結露,天空中生雲,如果露點在攝氏零度以下,則地面上結霜,所謂「露結為霜」。此時因為太陽偏向南半球,北半球氣候變冷,不時就有結霜現象,故曰霜降。
節候語:
 「霜前冷、雪後寒。」降霜之前,天氣必定甚冷;降雪之後,天氣亦必甚冷。
 「處暑高梁,白露穀,霜降到了拔蘿蔔。」這是我國山東省收成按照節氣的一句農諺。
立 冬 (國曆十一月七日、八日)
  時序開始入冬了,所以叫做立冬。冬季開始,以立冬為準。民間習俗以此日進補為宜,其意莫非是一年中,人們工作辛勞,體力衰弱,亟待進補藉以恢復元氣並可抵禦冬天的寒冷。
節候語:
 「立冬先封地,風雨受人忌。」在我國北方立冬之後,就非常寒冷了。河水結冰天空下雪,人們開始過著冰天雪? a的生活,大地一片封凍的景象。農民們以立冬這天的天氣,來預測未來一年的豐歉。最怕這一天有風有雨,以為這是不吉祥的預兆。而事實是否如此,待加以考證。
 「冬天看海口,春天看山頭。」人們祇要看著冬天的海口,春天的山頭,如果是烏雲密佈了,就是快要下雨的現象了。
 「貓狗換毛好,冬季來得早。」在每年冬季來臨前,貓和狗都會先把毛換好。所以只要看到牠們身上換上了新毛,就表示天氣快要開始轉寒了。
小 雪 (國曆十一月廿二日、廿三日)
  空氣中的水汽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就有部分水蒸氣徐徐凝結,成為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此即為雪。這時節空中會出現這種降雪情況,所以稱為小雪。
節候語:
 「雨夾雪、下不歇。」下雨時連帶夾著下雪,此種情形繼續下著一時不能放晴。
 「雪花打菊心,柴米貴似金。」未到農曆九月就開始下起雪花來,這是氣候不正常、影響農作物收成,所以柴米貴似金。
 「小雪防寒早設備,桑條庄土綠肥生。」時到小雪天氣將屆嚴寒,自應趁早準備,以免作物遭受寒害。
大 雪 (國曆十二月七日、八日)
  小雪過後,在我國北方氣溫都在攝氏零度以下,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所以這! 時稱為大雪。
節候語:
 「雪花飛亦出,先兆豐年。」這是自古流傳生活累積的專門習識,可謂百無一失的靈驗。足見下雪對於農作物關係之密切,其北方人更重視這句古語。
 「雪花好比銀錢,雪被子蓋麥田。」我國北方到了每年十一月以後所下的雪,便不再溶化了,這種不再溶化的雪,對於農作物有兩大用途;第一用作防寒,因為北方的冬麥在深秋播種,長出麥苗後,要靠「雪被子」蓋在上面防寒,否則麥苗就會被凍死。第二用作灌溉,入春以後天氣轉暖,積雪開始慢慢溶化,點點滴滴都滲入田地中,所以當地人們都很高興地唱出這一句農諺語。
冬 至 (國曆十二月廿一日、廿二日)
  此時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此日北半球受光最少,晝最短夜最長,南半球反是。太陽所居的位置,謂之冬至點。古人過冬至,又稱「過小年」,對它是相當重視的。
節候語:
 「冬至月正中,無雪又無霜。」冬至日如果在月之中旬,則是年冬天必定無雪無霜,就是不寒不冷之意。
 「冬至在月頭,雨落在年兜;冬至在月尾,雨落正二月。」這是受著農曆三年一閏月,二年再閏月的影響。
 「冬至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前面已經分析過,夏至時不算最熱,要! 等到小暑大暑時,才是最炎熱的天氣。同樣理由,冬至時不是最冷,要等到小寒大寒時,才是最寒冷的日子。
西洋人亦有諺云:" As the days grow longer, the cold grows stronger. " 就是在冬至以後,白晝一天一天加長,天氣也一天一天變冷了。
小 寒 (國曆一月五日、六日)
  小寒是農曆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的節氣,過了冬至,太陽雖漸向北移,氣候仍然漸趨寒冷。小寒與大寒,亦如小暑與大暑,是比較而定名的,小寒雖寒,但還不算最冷,故稱小寒。
節候語:
 「小寒大寒,無風水都寒。」此時節臨冬天為農曆十一月、十二月,就是不颳風,水也是冷冰冰的。
 「冬寒雨四散,春寒雨若泉。」這是流行在閩台地區的一句農諺。據說在冬天氣候寒冷時,不會下雨;要等到春寒料峭的時節,才會開始下雨。惟對台灣北部和東北部而言,寒冷的冬天,仍然會下雨,這是因為受高氣壓及中央山脈地形的影響所造成的。
大 寒 (國曆一月廿日、廿一日)
  這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冷到極點的冬天,比小寒還要冷,所以叫做大寒。
節候語:
 「大寒小寒冷成一團。」可見這兩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
 「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這是? ’b大寒天裡,最好是常常下雪,就可把蝗蟲幼蟲殺光了,來年就不會鬧蟲災,當然豐收就有希望。(三白就是說下三場大雪)害蟲不作怪農作物豐收有望,農民就可以豐衣足食了。
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大寒日如果天氣不寒冷,人和畜都會多災難、多病痛。
 「大寒日怕南風起,當天最忌下雨時。」從前的農村,都很重視大寒日的天氣,農人認為大寒日吹北風天氣冷,來年就是大有年,p果吹南風天氣暖,就會歉收。要是當天下雨,可就不是好兆頭,來年可能氣候不正常,農田不免遭殃了。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