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秋分」宜登高遠眺 養陰潤燥

「秋分」宜登高遠眺 養陰潤燥

下周三(23日)是秋分,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從此北半球白晝漸短,夜晚變長,天氣也慢慢變涼了,中醫建議人們在此時應注重養陰潤燥,不妨登高望遠來保持神志安寧。

開業中醫師鄧正梁指出,古書《春秋繁露》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雖然秋分等於是秋天走了一半,但屬於亞熱帶的台灣,秋分應該視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由於氣溫開始轉變,但此時天氣又不至於太冷,因此古人有「二八亂穿衣」的俗諺,也就點出在農曆二月和八月這兩個月份正處於季節交替,讓人不知道該穿短衣或長袖。

鄧正梁說,由於秋分已經進入到秋季,晝夜時間相等,民眾養生就要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務必使身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也就是在精神調養上,應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要收斂神氣,避肅殺之氣,而此時正值秋高氣爽,若能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讓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時煙消雲散,這也是調節精神的一帖良藥。

此外,在飲食調養上,也是注重陰陽調和,切忌實者更實、虛者更虛,例如老年人往往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不宜過分進補;有痰濕體質者應忌食油膩;火氣大者應忌食辛辣;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

此時正是紅柿、柚子和龍眼生產的季節,但紅柿和柚子的食物屬性偏寒性,龍眼則屬熱性,因此平常怕熱、易口乾、小便黃赤、容易便秘、煩躁者,就不宜多吃龍眼;而平常怕冷、易手足冰冷、容易腹瀉、面色蒼白者,則不宜多吃紅柿和柚子。

鄧正梁說,歷代醫家和養生家之所以重視養護正氣,是將其視為機體強壯的根本所在。因此,平日的飲食搭配應根據食物的性質和作用合理調配,做到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證而用膳,所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也是避免身體早衰,保證機體正氣旺盛的重要條件之一。

他強調,進入秋天後,大自然中的水氣不像夏天如此充沛,而人體內的陽氣由強轉弱,內分泌、津液也開始減少,也就是秋燥,因此不宜熱補,否則就會「火上加油」,建議宜選擇滋陰潤燥的中藥來調理身體,例如當歸、熟地、女真子、茯苓等,都可在中醫師的辨證下進行溫補。

●秋分藥膳

百菊麥冬茶

材料:百合、菊花、天門冬、麥門冬各3錢

煮法:上述藥材洗淨後,加兩碗水,待煮沸,過濾藥渣,即可飲用。

作用:滋陰潤燥、生津行水、瀉熱除煩


川貝梨

材料:梨1粒、川貝6克、冰糖10克

煮法:把梨中間挖開一個洞,置入川貝和冰糖,放入電鍋中蒸5分鐘,待川貝和冰糖同時融入梨肉,即可食用。

作用:鎮咳化痰、潤肺生津

提供/鄧正梁中醫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