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三大情緒病多女患者
急促的都市節奏和生活壓力,令港人的精神科求診個案,近年不斷趨增。世界衞生組織更預言,抑鬱症 將會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有精神科醫生指,除抑鬱症外,近期亦多了不少經常焦慮症 及驚恐症個案,與抑鬱症徵狀有一定分別,須小心辨識。
西醫指引
日趨年輕化
以往,醫療資訊不及現今充足,市民普遍對情緒病缺乏認識,加上社會對精神病歧視依然存在,減低了患者求助意圖。但隨情緒病日趨年輕化,精神健康近年開始備受社會關注,求診個案亦有上升趨勢,當中以女性患者較多。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上圖)指,本港最多人患的情緒病依序為抑鬱症、焦慮症及驚恐症,分別佔總人口的8%至10%、4%及3%,男女比例為一比二,「隨女性社會地位愈來愈高,承擔的角色增多,壓力亦隨之增加。」劉醫生表示,近年社會經濟出現大危機,亦間接增加了病發率。
徵狀大不同
抑鬱症
徵狀:不理性地持續感到失落、內疚;食欲驟降、消瘦、早醒、失眠、任何事也提不起勁、不願與人交談、感絕望,甚至出現幻覺、幻聽、自殺等念頭。
歷時:以上大部分徵狀持續出現兩星期或以上。
經常焦慮症
徵狀:易因日常瑣事感緊張、焦慮;入睡困難、心跳、出汗、頭痛及肚瀉,常感有災難將發生,情緒極度不安,充滿危機感。
歷時:以上大部分徵狀持續出現六個月或以上。
驚恐症
徵狀:平時情緒穩定,當有突如其來事件發生時,驚恐情緒會突然爆發,情緒變得失控,如不正常地感到極度驚慌、憂心、緊張,甚至感覺呼吸困難、心跳似將停頓,接近死亡邊緣。鑑於情況嚴重,此類患者多數自願求醫。
歷時:以上情況出現逾一個月或以上。
查找病因
劉醫生指,情緒病成因分為生理、心理及環境等因素,「生理上,甲狀腺荷爾蒙失調可影響情緒;心理上,部分人性格易緊張,做事過分追求完美亦易致病;至於童年陰影、父母離異、工作壓力、酗酒及曾受侵犯等,也可歸納為環境因素。故必須查找病因,方能給予適當治療。」
新藥療效快
藥物治療方面,胺基丁酸等血清素、抗抑鬱藥均為治療情緒病的傳統藥物,有效調節腦部化學物質,但療效較慢,如服食傳統藥物效果不理想,普加巴林是現時治療經常焦慮症的最新藥物。研究顯示能於服用約一星期後見效,但服後可能出現暈眩、睏倦等副作用。
認知行為治療亦是非藥物的重點治療,「鑽牛角尖、將問題放大或災難化,過度自責等均為常見徵狀。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可協助患者改變思考模式,以及面對不安時的情緒反應,從而改善症狀。與藥物治療同時進行,療效更理想。」劉醫生補充。
中醫論據
統稱為鬱症
註冊中醫師李少彪表示,中醫角度上情緒病統稱為鬱症,症狀時重時輕,病情反覆不定,成因與肝、心及脾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鬱症可因為外因、內因及環境因素所致,「暑濕、秋燥等外因可誘發內在情緒鬱結爆發;內因可歸咎於內在性格、情智問題,而勞累、外在損傷及工作壓力等屬環境因素。」
五種分類
中醫認為,鬱症可分為五大種類,包括氣鬱、血鬱、火鬱、痰鬱及濕鬱,每種症狀關連不同臟腑毛病,表徵亦有所不同。
氣鬱:肝主疏泄,肝失調易致氣滯,表徵包括情緒不寧、經常歎息。
血鬱:氣生血,氣滯易致血滯,影響心臟功能,易致心悸、睡眠質素欠佳。
火鬱:久鬱化肝火,肝火上升易致發怒、煩躁情緒。
痰鬱:肝火容易燒乾津液化為痰,令喉嚨常似有痰梗塞,咳之不出但又吞不下、胸口鬱悶。
濕鬱:痰阻經絡,易令脾胃運化不佳,易致濕困、疲倦。
保健湯水
百合安神湯
用料:百合、茯神各一両;北沙參、玉竹、熟棗仁、麥冬、龍眼肉及白蓮子各五錢,瘦肉半斤。
製法:各材料洗淨,加入約十碗水,先用大火煲滾,後用文火煲二小時,即成。
功效:滋陰、清熱、安神。
炙甘草疏肝湯
用料:炙甘草三錢、大黑棗十枚;浮小麥、茯神及百合各一両;金針菜及龍眼肉各五錢、瘦肉半斤。
製法:將各材料洗淨,加入約十碗水,先用大火煲滾,後用文火煲二小時,即成。
功效:養心、安神、疏肝。
按穴安神
神門穴
取穴: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凹陷處。
功效:每日一次,每次揉按五分鐘,可紓緩心痛、心煩、心悸徵狀,有助入睡。
太沖穴
取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處凹陷位置。
功效:每日一次,每次揉按五分鐘,可紓緩頭痛、暈眩、目赤、肋痛、津液不足等毛病。
■相比驚恐症,焦慮症病徵的程度較輕,但卻具有持續性。
■血鬱令睡眠質素欠佳。
■玉竹
■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