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疑雲之有驚無險的真宗即位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雄心勃勃打算收復燕雲十六州,以創立不世的軍功來超越其兄宋太祖趙匡胤,於是率軍親征遼國,結果大敗,宋軍幾乎全軍覆沒不說,連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中了遼軍兩箭。之後,宋太宗長年累月受到箭傷的折磨,身體健康每況愈下。盡管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波折重重,但在宋太宗晚年,還是立趙恒為太子。尤其隨著箭瘡復發、病情加重,宋太宗開始想方設法鞏固太子的地位,名臣呂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推到了風尖浪口,從而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扶助太子即位的好戲。
呂端擔任宰相時已經六十一歲,這之前,他在地方和中央朝廷都做過官,經驗豐富。不過,呂端信奉黃老思想,奉行清靜無為的政治策略,以清簡為務,並無顯著政績。因此,曾有不少人反對宋太宗任用呂端為相,說他為人糊塗。宋太宗當即反駁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據說在重用呂端之前,宋太宗還專門寫了一首《釣魚詩》,其中兩句是:“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宋太宗以周文王自詡,而將呂端比做姜太公,顯然對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後來,呂端果然不負宋太宗所托,將一場針對太子趙恒的宮廷政變不動聲色地消於無形之中。
至道三年(997)三月,在位二十二年的宋太宗因箭傷發作去世。之前,宋太宗已經立趙恒為太子,順理成章,自然應該是太子趙恒登基為帝,這沒有任何疑問。然而,偏偏後宮事多,宦官與皇后勾結起來,掀起了一場倒太子的風波,由此還牽扯出早已經被廢為庶人的宋太宗長子趙元佐。
宋太宗皇后李氏自己沒有兒子,但她偏愛宋太宗長子趙元佐。之前,趙元佐本來是最有希望被立為皇太子的,但他同情被宋太宗迫害致死的趙廷美,借發狂來發泄對父皇的不滿,因此被廢為庶人。之後替代趙元佐位置的是弟弟陳王趙元僖,趙元僖卻又莫名其妙地死去,皇儲人選再一次空缺。趙元僖的死對趙元佐而言,自然是個新的機會。李皇后在宋太宗面前為趙元佐說了很多好話,希望能立趙元佐為皇太子,朝中擁護立趙元佐的大臣也不在少數。
不過,宋太宗卻有自己的微妙心思。他不是不愛趙元佐,但趙元佐雖是他的兒子,卻也是政治上的敵對派。趙元佐同情趙廷美,誰知道他當上皇帝後會做出什麽事,搞不好要為趙廷美平反。更說不準趙元佐一發瘋,將皇位讓給了趙德昭或者德芳或者廷美的後人。這自然是宋太宗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經過反復權衡後,宋太宗還是決定考慮趙元佐的同母弟趙元侃即後來的趙恒,趙元侃性格軟弱,決計沒有兄長趙元佐那樣反叛。但宋太宗一時還下不了決心,便想徵求寇準的意見。
外臣不得干預內事,盡管宋太宗親自徵詢太子人選,寇準還是相當謹慎,沒有明確表態,只是勸宋太宗要早日拿主意。於是宋太宗提出想立第三子趙恒,寇準以一句“知子莫若父”委婉地表示了支持,趙恒立太子一事因此而定。
宋太宗臨終前,宋太宗皇后李氏和宦官王繼恩聯合起來,決定廢除太子趙恒,改立宋太宗長子趙元佐。王繼恩就是曾經在斧聲燭影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的宦官,可以說,他在宋太宗即位的問題上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宋太宗坐穩皇帝寶座後,也知恩圖報,派王繼恩代天子巡視,又任王繼恩為劍南西川治安使,平定西蜀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軍起義。王繼恩到任後,不知兵事,卻獨斷專行。先鋒官馬知節不肯依順他,他便盡收其軍,只給馬知節三百名老弱士兵,派去守彭州。馬知節多次請求調撥精兵,王繼恩就是不答應。後來,農民軍十萬人攻城,從早晨到黃昏,馬知節部下士兵多戰死。馬知節橫槊突圍而出,招來援兵,吶喊著再次攻進城,農民軍才潰敗。宋太宗得知後,也沒有追究王繼恩。農民軍起義失敗後,宋太宗專門設宣政使之職,授予王繼恩。這是宋朝立國以來首開重用宦官的先例。王繼恩身為宋太祖一朝的宦官,卻在宋太宗一朝得寵,權勢熏天,原因只能從當年斧聲燭影的雪夜中發生的兄終弟及上找理由了。
偏偏是這個備受寵信的王繼恩,為什麽在宋太宗病危時再一次參與了皇太子廢立大事呢?
我們先來看李皇后的背景。李皇后為淄州刺史李處耘的次女,宋太宗即位後才入宮,無緣參與之前諸多復雜而微妙的權力爭鬥。李氏先是被封為貴妃,六年後立為皇后。李氏自己曾有一個兒子,但早早夭折,之後一直無子。史載李皇后“性恭謹莊肅,撫育諸子及嬪禦甚厚”,意思是李皇后為人寬厚,不僅對待宋太宗的兒子們很好,而且與後宮的眾嬪妃也相處融洽。這樣一位難得的宅心仁厚的好皇后,怎麽會突然與宦官王繼恩勾結,預備廢除太子趙恒,而改立一直被皇室認為得了癲狂癥的趙元佐呢?顯然,趙元佐並沒有真的得癲狂癥,時人都清楚這一點。李皇后本人也相當偏愛趙元佐,但她長年身處大內深宮,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左右政局,根源應該還是在歷經大風大浪的王繼恩身上。
按正史記載,早在趙恒被立為太子之前,心腹潘閬就勸王繼恩說:“壽王(趙恒當時封壽王)自認為他一定會被立為皇太子,假如事成,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壽王也不會感激我們;如果我們推薦本來不當立的皇子當上太子,新君繼位後,肯定感激我們的擁戴之功,這樣才對我們有利。”王繼恩深以為然。盡管後來趙恒被是立為太子,王繼恩也仗著宋太宗的寵信,多方構陷。然而,王繼恩已經是兩朝元老,在宋太宗一朝權勢更是達到了頂峰,風頭無人能及。作為一個宦官,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已經是垂暮之年的他,為什麽要再一次以身犯險,置身於稍有不慎、就有殺身之禍的宮廷鬥爭中呢?顯然,這其中不僅僅是潘閬所說的擁戴之功那麽簡單。
除了宋太宗本人,王繼恩應該是最清楚當年斧聲燭影真相的人了。他在關鍵時刻違背了宋太祖皇后宋氏的旨意,從而直接導致了皇位繼承人的變更。後來趙德昭、趙德芳和趙廷美相繼死去,宋皇后也備受冷遇,先是被遷到西宮,之後又被遷到東宮,落寞死去後,都沒有以皇后的禮儀下葬。這其中的種種曲折,種種風波,王繼恩都看在了眼中,沒有人比他更明白其中的內幕和蘊義。如此一來,他的內心顯然不能風平浪靜,也無法安穩地坐享榮華富貴。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釋他為什麽會站在同情趙廷美的趙元佐一邊。也許他認為只有趙元佐上臺,才最可能能對宋太祖的子孫做出補償。此時的王繼恩,已經是花甲之年,已經達到了旁人不能企及的巔峰,所以,他甘冒生命危險參與廢除太子的行動,只能充分證明他對曾經的一些作為有懊悔之心。而他兩次參與皇帝繼立的截然不然的態度,更加證明了宋太宗得位之不正。
王繼恩敢於以宦官身份參與廢立大事,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太子趙恒的勢力相當弱。這也是宋太宗覺得自己身體將要不行了的時候,匆忙扶呂瑞上馬任相的主要原因。事實確實證明,呂瑞此人小事糊塗,大事一點都不含糊。宋太宗病危時,呂瑞進宮探望病情,發現太子趙恒不在宋太宗旁邊伺候,當即就起了疑心,擔心宮中有變。於是,他用毛筆在笏板上寫了兩個大字“大漸”,意思是皇帝病危,派親信緊急送給太子趙恒,讓太子進宮侍奉宋太宗。然而,時隔不久,宋太宗就駕崩西去,結束了叱咤風雲的一生。這時候,王繼恩進來對呂瑞說:“李皇后召見宰相,請宰相速到中書,商議該由誰繼位。”
呂瑞一下聽出這話裏有話,明明趙恒早已經被立為太子,太子就是皇位繼承人,還要商議什麽?顯然,李皇后是有意廢除太子。呂瑞大為緊張,故意對王繼恩說:“先帝已經提前寫好了遺詔,就藏在書閣中。還要麻煩宣政使(王繼恩的官職)跟我一起去檢尋出來,一看就知道由誰來繼承大統。”王繼恩聽說宋太宗留下遺詔,立即大為緊張,便想先拿到手,如果上面寫的名字不是趙元佐,還可以毀掉。
呂瑞和王繼恩二人一同來到書閣,王繼恩迫不及待地搶先進去。結果,他剛一進去,呂瑞就將門關上落鎖。見過無數大風大浪的王繼恩這才醒悟過來,他竟然糊裏糊塗地中了一向以“糊塗”著稱的呂瑞的奸計。
呂瑞設計將王繼恩鎖在書閣中後,急速來到中書政事堂。李皇后正在那裏等候,見到呂瑞獨自前來,非常驚訝,於是說:“宮本宴駕。自古以來,立嗣君以年長才順理成章,現在該怎麽辦呢?”言語之中已經明顯暗示應該由宋太宗長子趙元佐來即位。呂瑞立即大聲說:“先帝立定趙恒為太子,正是為了今天!豈容另有異議!”李皇后沒有王繼恩的武力支持,惶然不知所措,只得默不作聲。
於是,太子趙恒順利入宮,到福寧殿即位,垂簾引見群臣。呂端生怕有人假冒太子,站在殿下不拜,奏請卷簾,等到上殿確認簾子後是真太子趙恒時,這才返回殿下,率領群臣跪拜。這樣,幸得呂端處置得當,一場蠢蠢欲動的宮廷政變被消彌,太子趙恒得以順利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後,謀立趙元佐的宋太宗皇后李氏被尊為皇太后,遷居西宮嘉慶殿。但王繼恩就沒有這麽好的待遇了,他就此失寵不說,還被逮捕下獄,多年來辛苦積累的家當均被籍沒。後被貶黜為右監門衛將軍,安置在均州,不久後死去。
王繼恩倒臺後,其心腹潘閬怕受牽連,亡命江湖,逃到山西南部黃河北岸的中條山。後來被宋真宗逮捕審訊,但因為並無大罪,不久便獲寬釋,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參軍。復出後的潘閬很少參與政事,放懷湖山,遨遊於大江南北,與寇準、王禹偁、林逋等名士交遊唱和,成為宋朝有名的大詞人。
至於另一被涉及的人物趙元佐,因為他事先並不知道此事,又是宋真宗的親哥哥,所以未受牽連,安然無事。不僅如此,宋真宗還恢復了趙元佐的楚王爵位,並多有賞賜,對親哥哥十分友善。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趙元佐再也沒有與親弟弟見面,一直到死。由此也可見趙元佐的真性情,他可能沒有辦法選擇出身,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示了對這個天下最富貴、最沒有骨肉之情的皇家的厭惡。因為與世無爭,趙元佐安享富貴達三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年間才病逝。
呂端在宋真宗即位中立下大功,此後倍受信任。宋真宗每次召見大臣時,對呂端都是恭敬地拱手作揖,從來不直呼名字。呂端身材高大,因年邁行動更加不便。殿前石階稍高,宋真宗就讓木匠改加木制的小臺階,並專門在便殿召請他商議軍國大事。呂端患病後,宋真宗不但免去了他進殿朝見的禮節,還親自到家中探望。鹹平三年(1000),呂端病卒,年六十六歲,贈司空,謚正惠。
特別要提到的是,宋真宗趙恒即位後不久,下旨追復了先前被宋太宗貶死的皇叔趙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贈自殺的堂兄趙德昭為太傅,追贈莫名身死的堂兄趙德芳為太保。
一般來說,兒子很少翻老子的定案。宋真宗性格遠比宋太宗仁厚,但他敢追復趙廷美的爵位,多少說明他跟兄長趙元佐一樣,內心深處並不認同父親迫害骨肉的事實,因此出於愧疚之心,一上臺就對叔叔和堂兄做出補償。這也間接證明,即使是宋太宗的兒子,也認為趙廷美死得冤枉、趙德昭趙德芳死得可疑。宋太宗在位時,也許沒有人敢公然議論這些事情,但他的私心昭然若揭,路人皆知,連自己的兒子們都不跟他一條心,如此處境,即便貴為皇帝,也可謂是十分的難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