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宋史疑雲之德昭之死

宋史疑雲之德昭之死

  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一日,宋太祖死後一天,三十八歲的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由於趙光義即位的過程充滿了神秘色彩,天下人均疑惑宋太祖不明不白的死,於是,趙光義強調“受命於杜太后”。趙光義遭人非議,主要是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的父子相傳相比,名不正言不順。不過,兄死弟及倒也不是沒有先例,加上趙光義當上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篡寫歷史和引導輿論的權力,可以大做手腳。事情到了這裏,有了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後世為什麽還會有趙光義得國不正之說呢?普遍認為是“有因才有果”,而因果有時候是用結果來推斷原因。趙光義之所以被天下人懷疑,逃不過悠悠之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他得了皇位後,做出的幾件大事讓後人很難理解,反而進一步證明了金匱誓書一事純屬子虛烏有,是趙光義和趙普聯合起來編造的謊言。
  特別提一句,趙光義一即位,立即詔趙普入朝,任太子太保,在京師供職。太子太保與太子太傅、太子太師並稱為“東宮三師”,從一品官,是個典型的虛銜,榮譽至高,卻沒有任何實權。實際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將太子太保均作為封賞大臣的加官,如擔任宰相,再加封太子太保。顯然,趙普進京擔任太子太保一職,並不是趙光義要重用他的先兆。趙光義如此作為,不過是考慮到趙普是開國重臣,聲名遠揚,尤其趙普與宋太祖關系非同一般,而此時流言四起,局勢動蕩,也不知道趙普內心如何看待宋太祖之死,因此不如將趙普調入京師,便於控制。
  當時,朝廷內外人心不安,疑雲密布,氣氛十分壓抑。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後,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時年三十歲;宋太祖長子趙德昭為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時年二十七歲;宋太祖次子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時年十七歲。而對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與趙光義的子女並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也都加官晉爵。顯然,這是在剛剛登基、根基還不穩的情況下,宋太宗所做出的安撫人心、消除動蕩之舉。
  趙廷美被宋太宗任開封尹,顯然還暗示有皇儲第一號候選人的身份。因為此時宋太宗還不知道有所謂的金匱誓書,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向天下人解釋自己繼承皇位是受杜太后遺命:國賴長君,他的兒子年紀都比趙德昭小,因此沒有理由立為儲君。在這樣的情況下,宋太宗不得已將開封尹的位子給了弟弟趙廷美。值得強調的是,趙廷美和趙德昭都在金匱誓書上榜上有名,可以在皇帝死後承繼位。
  最不可思議的是,宋太宗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而根據慣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號紀年。為什麽宋太宗打破常規,將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呢?這愈發說明他心懷鬼胎,要搶先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
  無論如何,盡管“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迷霧重重,宋太宗還是順利繼承了皇位。之後,他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
  最為關鍵的一點,宋太宗擴大了科舉的取士人數,此舉對改變宋太祖朝政格局起了重要作用。宋太宗即位後,第一次科舉取士人數就是宋太祖一朝最多一年的兩倍多。取士人數增多,一方面使更多有才華之人有機會入仕,另一方面,士子一旦被錄取,便順利步入仕途,出任各種職務。作為“天子門生”,士子們無疑會對宋太宗心存感激,從而死心塌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朝廷內外的大權將逐漸被宋太宗的親信所掌握,宋太宗的皇位便逐漸穩固起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的陰影也逐漸淡去。
  一切看起來都還算平靜,宋太祖似乎對待弟弟和侄子們都還算不錯。變化是從太平興國四年(979)開始的。就在這一年,許多日後的風雲人物以各種各樣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宋太祖長子趙德昭也死在了這一年。
  宋朝雖然與唐朝並稱“唐宋”,但不但沒有唐朝“天可漢”的極盛武功,甚至都沒有完成江山的統一,天下存在著多個政權並立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金甌缺”。金甌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皿,常用來比喻國土。南北朝時的梁武帝曾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南書‧卷三十八‧朱異傳》)在宋朝的歷史時期,中國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女真,以及後來的蒙古。多政權並立的複雜局面使得當時在遼與宋朝之間還有個北漢劉氏,是五代十國中唯一沒有被宋朝統一的政權。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宋太宗決定攻伐北漢,以讓金甌不再有缺。但朝臣大多反對,理由主要是有北漢在宋朝與遼國之間,多少能起來屏障的作用。但名將曹彬堅決贊成,堅定了宋太宗的決心。於是,宋太宗派名將潘美等分路出兵,圍攻太原。之後,宋太宗又打算親赴前線督師。這時候,就開始看出宋太宗對弟弟趙廷美的猜忌了。  
  按照慣例,太子親征或者巡幸在外,要由儲君監國。趙廷美當時任開封尹,是第一皇位繼承人,宋太宗不得已,只好留弟弟趙廷美留守京城。前面提到的“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呂瑞當時是開封府判官,為趙廷美的直系下屬。此人確實是個大事不糊塗的人,他看出了宋太宗其實並不放心趙廷美,於是勸趙廷美說:“主上櫛風沐雨,以申吊伐,王地處親賢,當表率扈從,若掌留務,非所宜也。”(《續資治通鑒‧卷九》)趙廷美恍然大悟,便主動向宋太宗請求隨從出征。宋太宗大喜過望,當然立即同意。實際上,呂瑞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解決了宋太宗最大的心病。日後,宋太宗重用呂瑞,並誇獎他“大事不糊塗”,便是自此事開始。
  太平興國四年(979)三月,宋雲州觀察使郭進破北漢西龍門砦,擒獲甚眾。北漢國主劉繼元見宋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便派人向遼國緊急求援。遼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創立者為耶律阿保機。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契丹開始興起,當時有八大部落,每個部落的首領稱為“大人”,八部大人再推選一名首領,稱“八部長”,可以號令八部,但以三年為一任。到了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機開始崛起,連當三任八部長。時逢中原混戰,群雄並起,占據河北的盧龍節度使劉守光被占據河東(今山西)的晉王李存勗打敗,窮途末路,不得已派一名參軍向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求救。
  遼景宗皇后蕭燕燕雖是番邦女子,卻素有機謀,善於駕馭大臣,人皆樂於為其所用。對於之前有過婚姻之約的韓家,她也加以重用。蕭燕燕聽說北漢被宋朝軍隊圍攻,立即命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塔爾為監軍率軍赴援。遼軍到達白馬嶺,前面為一條大澗,宋將郭進率宋軍駐紮在對岸。耶律沙等將領認為應等待後軍,再與宋軍決戰,而塔爾認為應率先鋒一鼓作氣急擊宋軍,耶律沙力諫不聽。塔爾率軍渡澗攻宋軍,遼軍剛渡一半,郭進率騎奮擊,大敗遼軍。塔爾、華格、令袞圖敏、洋袞唐古等將陣亡,耶律沙等也被宋軍包圍。剛好這時候遼將耶律色珍率救兵趕到,擊退宋軍,才救出了耶律沙等人。
  宋軍擊敗遼國援兵後,聲勢大震,連克盂縣、隆州、嵐州,太原城被圍得水泄不通,宋軍輪番進攻,矢石如雨,戰鬥十分激烈。宋太宗親臨太原城下,詔諭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劉繼元毫不理睬,於是,宋太宗命宋軍發機石攻城。五月初一,攻破太原西南羊馬城。
  這時候,上演了極有戲劇性的一幕。北漢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感到守城無望,不少人開始謀求退路。北漢宣徽使範超率先出城投降。此時,宋軍正奮力攻城,個個都殺紅了眼,突然看見範超帶著一隊北漢兵開門而出,還以為是北漢兵出城交戰,立即蜂擁而上,抓住了主將範超,並不由分說地將他立斬於大旗下。而太原城中北漢國主劉繼元得知範超出降,也下令將範氏抄家斬首。範超的一家老小均被砍下首級,且首級被拋到太原城外。宋軍這才知道範超是來投降的,結果卻莫名其妙地被誤殺了。
  宋太宗又移師城南,繼續攻城。北漢外絕援軍,內乏糧草,軍心開始動搖。北漢國主劉繼元欲戰無力,只好出降,北漢遂平。宋朝得其十州四十一縣的土地。這裏特別要提一句,北漢國主劉繼元獻城投降後,北漢名將劉繼業據城繼續抵抗。劉繼業是太原人,本名楊重貴,因年少英武,很受當時北漢國主劉崇的看重,便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素以驍勇聞名,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楊無敵”。
  宋太宗愛劉繼業忠勇,很想招為己用,於是派劉繼元招撫劉繼業。劉繼業為保全城中百姓,北面再拜,這才釋甲開城,迎接宋軍。宋太宗大喜,立即授劉繼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並加厚賜,復姓楊,名業。
  北漢投降後,宋太宗為了斷絕北漢臣民的希望,下令焚毀太原城,改太原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並州,將太原城中的僧人、道士及豪民遷往西京洛陽,普通百姓則遷居並州。大火起時,太原城中尚有許多老弱病殘者來不及轉移,均為大火所吞沒。伐北漢旗開得勝後,宋太宗志得意滿,打算幹一件更加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在可疑的“斧聲燭影”中登上了皇帝位,朝野之中雖然不敢公然議論,但幾年來疑雲久久不散。所以,宋太宗一心謀取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宋太祖的地位,以求擺脫宋太祖的陰影。就拿這次伐北漢來說,滿朝文武,除了曹彬,其他人都持反對意見,宋太宗卻一意孤行。降服北漢後,宋軍已經在外征戰幾近半年,人馬勞頓。因此一聽說宋太宗要趁勢伐遼,志在奇取幽薊,群臣紛紛反對,宋太宗不聽,堅持出兵。
  開始一切都還很順利,宋軍勢如破竹,宋將傅潛、孔守正在沙河大敗遼將耶律希達,遼東易州刺史劉禹和遼涿州判官劉原德均主動獻城出降。宋軍一路一路上沒費勁兒就打到了幽州(北京)城下。當時,幽州守將為耶律學古,採取了反防死守的策略,宋軍進攻了很長時間,都是徒勞無功。雙方呈現出膠著狀態。而遼國蕭燕燕得知幽州為宋軍所圍後,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前去增援。耶律沙剛剛出發,遼將耶律休格也主動請纓,率人馬前往幽州。
  宋太宗聽說遼國有援兵到來後,命令宋軍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布陣防守。遼國宰相耶律沙率部先到,與宋軍在河灘上激戰。經過一番血戰,遼兵傷亡慘重,耶律沙急忙下令撤退。宋太宗下令宋軍火速追趕。就在此時,耶律休格率軍及時趕到,耶律沙立即決定回師。遼軍兩部合一後,聲勢大震,宋軍一下被衝亂了,結果被打得大敗。宋軍兵將紛紛被殺,宋太宗那頂皇帝專用的黃羅傘蓋則成了遼軍的攻擊目標。若不是舉黃羅傘蓋的宋士兵中箭落馬,宋太宗可能早就死在遼軍刀下了。宋太宗帶著殘兵敗將一路逃跑,鞋也掉了,帽子也飛了,戰馬也陷進泥裏。這時還是楊業趕到,殺退了遼兵,才救了宋太宗的命。
  此時已經八月,秋風已起,塞外秋高馬肥,宋軍在與遼軍的對峙中立時處於不利的地位。宋太宗遭受了高梁河慘敗後,決定退兵。不料遼將耶律休格窮追不捨,追得宋太宗屁滾尿流,狼狽不堪。到了涿州,宋太宗還中了兩箭,之後乘驢車逃脫,但隨行的宮女、軸重等均為耶律休格所獲。後來宋太宗死,便是因為此次的箭瘡發作。
  堂堂宋朝天子,竟然差點就做了遼軍的俘虜,當時的混亂狀況可想而知。而就在巨大的混亂中,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就在宋軍潰敗途中,人人都只顧自己逃命,稍微安全一點的時候,群臣卻突然發現宋太宗不知去向。於是人心惶惶,奔走相告,都說皇帝失蹤了。更多的人懷疑宋太宗已經在亂軍中遭難。於是,有人提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在皇帝下落不明,很可能已經遇難。武功郡王趙德昭是太祖子嗣,應該趕緊立他為皇帝,以安定人心,免得讓遼國有可乘之機。”
  前面已經提過,齊王趙廷美本來是該留守開封的,卻因為呂端一番話,不得不隨從宋太宗出征,以避嫌疑。趙德昭也跟隨在軍中。當然,也有人反對,建議先尋找到宋太宗再說。就在眾人爭吵不休的時候,有人奔來告訴大家:“皇帝還活著。”於是,這件事就算平息了。
  回到開封後,宋太宗心情十分不好,他此次出兵,目的在於提高聲望、威服人心,不料卻遭到慘敗,全軍覆沒、狼狽逃命不說,連皇帝的屁股上都中了兩箭,簡直是奇恥大辱。就在宋太宗低沈抑郁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在宋軍潰敗途中,曾有人謀立趙德昭為皇帝,宋太宗的臉色頓時陰沈得可怕,十分惱怒。但事出有因,他也不好多說什麽。偏偏這個時候,毫無心計的趙德昭自己送上門來。
  因為宋太宗心情非常不好,即使先前攻取太原、收服北漢也不能彌補,因而對在攻取太原中有功勞的將士也不給予獎賞。宋軍將士對此意見很大,個個心懷不滿。趙德昭見將士們議論紛紛,生怕軍心不穩,便善意向宋太宗建議立即論功行賞,以安撫將士。宋太宗正為幽州之敗而惱怒,沒聽完就大怒說:“戰敗回來,還有什麽功勞?什麽賞賜?”趙德昭說:“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我軍征遼雖然失利,但終究蕩平了北漢,請陛下分別考核,量功行賞。”宋太宗一拍桌子,聲色俱厲地喝道:”等到你做皇帝時,再行賞不遲!”趙德昭開始還不明白叔叔為什麽突然發火,驚在了當場,後來才幡然醒悟,不敢申辯,只是匆忙出宮。
  回到自己的府邸後,趙德昭氣憤難平,問左右隨從:“帶刀了嗎?”隨從見他滿臉通紅,情緒十分激動,不敢說帶有兵器,怕出意外,便搪塞說:“我們進宮,按規定不準攜帶利器,所以身邊沒有帶刀。”趙德昭越想越惱,越惱越悲,迅速走入自家的茶酒閣,關上閣門,取桌上的水果刀自刎而死,死時年僅二十九歲。
  趙德昭氣激自殺,不能不說與之前誤傳宋太宗失蹤、宋軍欲立趙德昭為帝有關。宋太宗雖然是一時氣話,但猜忌之心一覽無疑。趙德昭身為宋太祖之子,對之前的金匱誓書和斧聲燭影之種種議論不可能一無所聞,而現在被親叔叔猜疑,無以自訴,只能以死來明志了。
  趙德昭之死十分令人意外。宋太宗聞訊後趕來,大為後悔,哭著說:“你這個傻孩子,叔叔只是氣頭上的話,你怎麽也當真,為什麽要自尋短見呢?”命以親王禮安葬趙德昭,贈中書令,追封魏王,後改吳王,又改越王。
  如果有趙德昭之死還事出有因的話,趙德芳之死就格外令人生疑了。趙德昭死後一年多,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宋太祖最小的兒子趙德芳神秘暴病身亡,年僅二十三歲。史書上對他離奇的死沒有做任何說明,成為又一樁疑案。朝野間懷疑趙德芳死在宋太宗之手的人不在少數,只不過從來無人敢公開議論。斧聲燭影當夜,宋皇后曾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性命都托付於官家了。”其實就是擔心趙光義日後會對趙德芳下手,想不到宋后的擔心還是不幸而言中。
  這裏特別要再強調一句,所謂的金匱之盟是宋太宗為了掩人耳目捏造而出來的,雖然能有力證明他得位的合理性,但最終卻限制了宋太宗傳子的願望。至此,宋太祖四個兒子全部死去,皇位繼承的順序,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金匱誓書上的人也就只剩下趙廷美,宋太宗的親弟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