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節慶
自古以來,節慶的形成皆與常民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都具有「消災」、「祈福」、「紀念」、「團圓」等特性,凸顯出人們對祖先的虔心感恩,與敬天法祖的傳統美德。
台灣節慶型態主要可分為“傳統慶典”、“民俗廟會”、“原住民祭典”與“新興節慶等型態。透過各類慶典祭儀活動,我們不難發現酬神的方式縱有千百種,但是人們敬天法祖的虔誠心意,則是亙古不變。
如傳統慶典來自於天地節氣或是遠古的傳說;民俗廟會是匯聚先民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慣的經驗,日積月累地發展成為民俗文化的特色;原住民祭則留了傳統文化,呈現原住民與自然共存、擁抱大地萬物的生活型態;而新興節慶,則是現代各地方從社區營造到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自然資源、休閒產業的新興活動。
端詳台灣的節慶活動,就如同發現台灣文化的脈動,更重要的是,在明瞭民俗領域裡喧鬧背後所蘊含的嚴肅意義,進而找到人類安身立命的方向。
傳統慶典
「傳統慶典」一直是華人世界裡,最重要的歲時祭儀活動,是由先祖們依循著與農事活動息息相關的春、夏、秋、冬等四個節令變化,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主要作息,並從實際的生產行為中,代代相傳至今的經驗法則,也充分顯現出華人先民的智慧。歷經四百年來的發展、演進,自然地融入現代生活中,也間接構成凝結社會極重要的力。保存了許多漢人傳統的時間觀念及祭祀文化。
時至今日,循著傳統生活節奏的歲時節儀,仍舊盛行於台灣民間,人們冀望能透過對神明和祖先虔誠祭祀,求得一生祜佑與平安;也由於社會仍一直傳續著“每逢佳節必有社慶”的習俗,讓在現代社會日漸疏離的家族成員也得以藉著共同的記憶,團圓過節、凝聚親情。
而許多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慶,更是蘊藏著動人深刻、發人深省的神話故事,為這些傳統節慶增添不少教育與緬懷的意義,呈現出濃厚的文化精髓與人文特色。
民俗廟會
民俗廟會,隨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的代代相傳,經由地域或環境變遷的影響,而衍生出如今深具地方特色的台灣風俗,在歷史文化傳承與人們精神生活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北到南,全台各地廟會活動終年不斷,傳達出台灣人民心靈至誠的信仰。
在臺灣,由於廟宇遍佈各地與宗教活動的興盛,舉凡神佛誕辰、建醮祭祀或安靈祈福,都會舉行熱鬧的廟會活動,而「王爺」與「媽祖」則是台灣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民間信仰神祇,並依據各方供奉背景、神像淵源,或是信眾祖籍等因素之不同,而各自呈現同中求異之習俗與特色。其主要的祭典活動大都不離請神迎神、出巡遶境、誦經祈福、設宴酬神、陣頭表演、藝陣遊行或過火、燒王船…等,其中聲勢浩大的神明出巡遶境則是一般廟會活動的重頭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豐富的廟會活動,除了具有知識、藝術與娛樂功能之外,也兼具教化民眾、凝聚民心和保鄉衛民的特色,更促使民俗廟會朝向民間戲劇與傳統藝術表演的蓬勃發展。因此,廟會文化彷彿是台灣鄉土文化的縮影,從廟會活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人民的信仰、藝術、人文的多元面貌,也真實地浮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價值觀。
原住民祭
遍佈在台灣各地的原住民祭典,大約有一百五十幾個之多,依據祖傳習俗,分別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每一個原住民祭典各有不同族群的生活文化與特色,是台灣傳統文化中極為吸引人的一環,而一些原住民社會中所存在的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以及這些祭典與其日常生活,特別與是農耕狩獵活動的密切關聯,一直是外人關注的焦點。
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反映出各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型態的文化意義。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祭儀,大多以祖靈祭、成年祭、狩獵祭、豐年祭為主,或以感恩、祈福、生存訓練、凝聚族人向心力為理想目標。縱使台灣社會已經是高度的現代化,歲時祭儀延續至今仍為各個原住民族所秉持遵循,成為原住民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象徵。
新興節慶
台灣新興節慶,植基於歷史文明進程中所產生大量的文化資產,如古蹟遺址、民俗技藝、地方節慶…等,都成為地方特色發展的關鍵因子,結合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透過各區住民與專家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背景,做適當的規劃發展以提升地方文化的特色與內涵,因而造就了不少以觀光遊憩為主的台灣新興節慶。
新興節慶的興起,最重要的是讓人們有機會親自體驗台灣各地的自然氣候、風土民情、產業特色以及生活文化,對自己的土地有著更深層的認識,而萌生熱愛鄉土之情。另外也使得觀光休閒活動更具感性與知性,並藉由各地方文化技藝之推廣,發掘傳統文化的命脈,甚至透過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讓台灣地方特色聲名遠播,建立良好的國際口碑。
資料來源: 台灣慶典--典藏台灣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