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歷史上的作弊與反作弊

歷史上的作弊與反作弊

 科舉考試是古代的學子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從605年到1905年,整整1300年的科舉史,作弊與反作弊是歷代科舉考場上常見的現象。

  □賄賂、夾帶、代考:作弊形式多樣

  賄賂主考官,一直到清朝屢禁不止。靠權力和財力行賄考官,是最有效的手段。唐朝時科場黑幕重重,貴族官僚托請,豪門大戶行賄。更有楊國忠這樣的達官顯宦為了使自己的親故、子弟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直接向主考官施加壓力。

  夾帶考試經文進入考場內作弊,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抄”:偽造堂印,傳遞標准答案﹔將經文寫在衣物、身體上﹔各式隨身物品,包括衣服鞋襪、文房四寶、食品、蠟燭等等都曾被用作夾帶。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請人代考,冒名頂替在科場中十分普遍。

  □祼檢、糊名:“買通關節”者嚴懲

  歷朝歷代為了控制考試舞弊現象,保証科舉選材的公正性,採取了各種反舞弊措施。針對主要的作弊手段,從考生進門開始就設置層層把守看管,謹防作弊發生。

  唐代時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衛兵,以阻止考生夾帶作弊。搜查時,監門官執行的是全身搜查,會將考生全身搜摸一通,甚至要把鞋子脫下來,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到了金代,不僅要檢查頭發,甚至連鼻孔、耳朵也不放過。之后改革搜查手法——洗澡裸檢。考前讓考生進行沐浴,考生要脫光自己的衣服,一絲不挂,然后換上官方為每一位考生准備的統一服裝,才能進入考場。

  各朝代還通過嚴懲和重賞,杜絕作弊現象。明朝朱元璋首次將入場夾帶行為上升到了法律高度,被查出的違紀考生將被關進小牢房“枷號一個月”。乾隆在位時,為了發現違規考生,搜檢者甚至將考生的褲子扒下來全面“裸檢”,創下了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史上的奇聞。

  為杜絕“槍手”現象,科舉機構要求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征的履歷。現在考試中常用的“密封線”來自於唐代的“糊名法”。該方法創立於武則天時代,將考生的名字遮蓋,以減少批卷者認出答卷人的機會,而后又發明了謄錄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交,令批卷者無法辨認考生字跡。

  當然,考生仍可與考官約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詞來作暗號,即所謂“買通關節”。為了減少這種可能,自宋太宗起訂立“鎖院”的制度,每次考試,考官接到任命后,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發榜前不得離開,更不得接見賓客。賄買若被揭發,行賄受賄者有可能被處死,同場的考官也將牽連受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