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清帝王

明清帝王

明朝皇帝列表如下:

洪武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
建文皇帝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
永樂皇帝 明成祖朱 棣(1360─1424年)
洪熙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1377─1425年)
宣德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1397─1435年)
正統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
景泰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年)
成化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
弘治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
正德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
嘉靖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年)
隆慶皇帝 明穆宗朱載垕(1536─1572年)
萬曆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
秦昌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
天啟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
崇禎皇帝 明毅宗朱由檢(1611─1644年)


洪武皇帝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率領農民軍推翻元朝腐敗統治,統一各割據政權,建立明王朝,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皇帝。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稱吳元年,次年即皇帝位,立國號為明,改年號為洪武。在位31年。

建文皇帝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1402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標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為建文。在位4年。喪所不明。朱允炆生於太平之世,未經創業之艱,在位時間又短,於國家無重大作為。

永樂皇帝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號永樂,在位22年。在位期間,通過設立內閣等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數次御駕親征,鞏固了邊疆,統一了多民族國家,使經濟有所發展。派鄭和數下西洋,開拓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貿易往來。組織三千多人修成《永樂大典》,營建北京宮殿。歷史上都認為朱棣是一位大有作為的皇帝。

洪熙皇帝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熾(1377─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永樂皇帝長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冊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登極,次年改年號為洪熙。洪熙從政不到一年,他的政策和業績為後世之君守成豐業準備了條件,是位承上啟下的皇帝。

宣德皇帝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1397─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洪熙皇帝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帝死,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同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洪熙皇帝去世,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宣德。朱瞻基在位10年,他繼承了洪熙時代的政策,宣宗朝是明朝初期統治秩序最穩定的時期。

正統皇帝
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1427─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因信任太監王振,親征瓦剌軍被俘於土木堡,一年後獲釋,尊為太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經奪門之變復辟,改年號天順,成為明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期間尚無甚稗政,死前命罷宮妃殉葬,為後世所稱頌。曾殺害抗擊瓦剌保衛北京有功的大臣于謙等多人,重用宦官,政治腐敗,土地兼併日益嚴重。

景泰皇帝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英宗朱祁鎮之弟,在位8年。土木之變後,先以「監國」身份當政,後繼帝位,在國難當頭的危機時刻登極,為中衰的明朝帶來一線希望。英宗復僻後,很快身亡。

成化皇帝
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1447─1487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土木之敗後,立為皇太子,後為景帝朱祁鈺廢為沂王。英宗復辟後,復立為皇太子。在位24年,年號成化。

弘治皇帝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70─1505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三子,6歲立為皇太子,18歲即皇帝位,年號弘治,在位18年,任賢使能,史稱「弘治中興」。

正德皇帝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長子,1歲時立為皇太子,15歲時即皇帝位,年號正德,在位17年。

嘉靖皇帝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1566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因正德帝無子,選定其堂弟朱厚熜自藩國入承大統。在位45年。初即位,尚能積極整頓正德年間所留遺患,有所興革。但自「壬寅宮變」後至死亡,一直避居西苑。這位集所有矛盾於一身的明代帝王。他雖無洪武、永樂馬上殺伐的赫赫武功;也不似正德、天啟的荒淫怪誕;更沒有英宗土木堡失位之厄,以及崇楨煤山自縊之痛。然而他一生卻能忠奸併用,乾綱獨攬,如海瑞直抗與嚴嵩矯媚,皆脫不離世宗羈糜。他議禮重典,卻又崇道鍊丹。他愛才重士,可又廷仗辱臣。由於迷信道士,設齋醮、服丹藥,妄求長生,置朝政於不顧,致使貪贓枉法的首輔把持朝政20年,國計民生遭受深重損毀。

隆慶皇帝
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1536─1572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嘉靖帝第三子。嘉靖十八年(1539年)封裕王。因「二龍不相見」未被立為皇太子,直到嘉靖帝死後,才奉遺詔嗣位。次年改年號為隆慶。穆宗在位6年,雖政績不甚顯赫,但在明朝中期仍不失為有作為的皇帝。

萬曆皇帝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1620年),明朝第十四位皇帝。隆慶皇帝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帝死,9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為萬曆。萬曆初期,在內閣首輔張居正輔佐下,對朝政進行多方面的革新,呈現出明中葉以來最好的形勢。萬曆皇帝親政後,怠於臨政,勇於斂財,從此明王朝進入了衰敗時代。萬曆皇帝在位48年。臨死時雖然在遺詔中說自己「不勝追悔」,但他葬送大明王朝的事實不容推諉。

秦昌皇帝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582─1620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萬曆皇帝長子。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登極,年號泰昌。登極一月即死,俗稱「一月天子」。

天啟皇帝
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 (1605-1627年),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常洛之長子。萬曆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即位,時年16歲。以次年為天啟元年,在位7年。一生未曾認真讀書,昏憒愚昧。即位後,聽任乳母客氏、宦官魏忠賢左右朝政,肆意殺害忠良,任用奸小,使明王朝墮入窮途。

崇禎皇帝
明毅宗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1644年),明朝末代皇帝,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校之弟。天啟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在位17年。在位期間雖能勵精圖治,刈除奸逆。惜明王朝大勢已去,全面陷入危機,亡國之運終難挽回。


清朝皇帝列表如下:

入關前:


太祖高皇帝(天命汗) 清太祖高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年號「天命」
太宗文皇帝(天聰汗) 清太宗文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 (1592─1643年)年號「天聰」和「崇德」

入關後:

順治皇帝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年)
康熙皇帝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
雍正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
乾隆皇帝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
嘉慶皇帝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
道光皇帝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
咸豐皇帝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 
同治皇帝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
光緒皇帝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
宣統皇帝 清宣統愛新覺羅‧溥儀



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台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ㄔ芨n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剷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煙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 (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 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訢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 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 垂簾聽政的傀儡。

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 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 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