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小兒癌症轉移疾病顯示有相當多的原生細胞

小兒癌症轉移疾病顯示有相當多的原生細胞

作者:Roxanne Nelson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July 21, 2009 — 內皮原生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在小兒實質腫瘤的轉移疾病惡化中可能有重要影響。該研究登載於7月15日的臨床癌症研究期刊,首度評估小兒癌症病患週邊血液中循環的內皮細胞、骨髓衍生(BMD)內皮原生細胞、以及血管新生血漿蛋白。
  
  研究發現顯示,所有小兒轉移實質腫瘤病患中,循環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BMD原生細胞均增加。作者之一、法國Gustave Roussy研究中心的Francoise Farace博士在聲明中表示,病患的這些細胞不只比健康志願者高,轉移疾病患者的內皮原生細胞數量更是激增。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胃腸腫瘤內科主任James L. Abbruzzese醫師指出,瞭解這些血管前驅細胞以及探究其隨著時間的變化,將有助於確認藥物可以對哪些小兒病患產生幫助。
  
  他指出,洞悉哪些病患比較可能發生轉移,將有助於我們確認哪些病患需要更密集的治療。
  
  Abbruzzese醫師未參與該研究,他是臨床癌症研究期刊執行編輯。他在聲明中指出,這個研究的挑戰之一是,定義這些細胞的特徵,這在小兒病患中相當困難,因為抽足夠量的血並不容易。
  
  【細胞在轉移疾病惡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實質腫瘤小兒病患一般比成人有較好的結果,但是轉移或復發疾病的預後不佳。因此,作者指出,急需新的治療方法,以改善這些病患的預後。一個可能的策略是抗血管新生治療,這被視為臨床腫瘤最重要的進步之一。雖然迄今的多數研究聚焦在成年腫瘤病患,但抗血管新生對小兒病患一樣是有潛力的治療方式。
  
  研究者解釋,小兒實質腫瘤有強力的血管新生資料,因為它們幾乎都是未分化的腫瘤,特徵是高增生率以及血管化增加。此外,初步資料支持抗血管新生製劑治療此類病患的潛力,顯示BMD原生細胞在轉移疾病惡化上的重要角色。
  
  因為這對於抗血管新生治療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臨床試驗,Farace醫師等人評估內皮細胞和原生細胞對於小兒腫瘤病患的角色。他們抽取23名局部癌症孩童、22名轉移疾病患者、20名健康孩童的血液。
  
  各組循環VEGFR2+ BMD原生細胞定義為,CD45–CD34+VEGFR2(KDR)+7AAD–和 CD45dimCD34+VEGFR2+7AAD–,利用流式細胞技術測量原生細胞富含分率。他們也在全血測量成熟的循環內皮細胞作為CD31+CD146+CD45–7AAD– 可行事件,之後比對血漿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以及溶解型VEGFR2 (sVEGFR2)的值。
  
  研究者觀察發現,BMD內皮原生細胞激增與轉移疾病有關。CD45–CD34+VEGFR2(KDR)+7AAD– 這一組的循環BMD原生細胞則是不到0.003%,但是癌症病患的平均值高於健康對照組(循環BMD原生細胞為1.5% [0%–10.3%] vs 0.3% [0%–1.6%];P?< .0001)。局部病患和轉移病患之間的CD45–CD34+VEGFR2(KDR)+7AAD– 值也有顯著差異(循環BMD原生細胞為0.7% [0%–8.6%] vs 2.9% [0.6%–10.3%];P< .001)。
  
  三組的平均成熟循環內皮細胞值(7 [0–152]細胞數/mL)相似,而循環內皮細胞、VEGF、或sVEGFR2血漿濃度與疾病狀態無關。
  
  作者們寫道,這些結果支持並延伸最近的臨床前發現所指的,這些細胞在轉移疾病惡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些資料認為,監測和針對BMD內皮細胞對於小兒實質腫瘤病患的抗血管新生治療有適當幫助。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