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教育孩子心智疾病知識可減少污名化概念

教育孩子心智疾病知識可減少污名化概念

作者:Deborah Brauser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新研究認為,雖然兒童對患有精神疾病者大都有良好的態度,但需要更多教育解釋什麼是精神疾病診斷、增加接受度,並減少羞辱。
  
  美國一篇約有200名7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調查顯示,超過90%的研究對象表示,需尊敬精神疾病患者,超過60%在社交場合會和這些人有適當相處。
  
  不過,65%的孩子表示不確定這些疾病的原因,多數不瞭解特定疾病的症狀,約有30%相信嚴重診斷患者即使在治療後也不會恢復。
  
  康乃狄克州Hartford大學心理系Otto Wahl博士等人寫道,這些結果認為,中學學生對心理疾病的知識有落差。
  
  污名化一直是個問題,青少年精神病患者仍可能會遭到同儕的誤解和排斥。
  
  研究者指出,這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嚴重心智健康問題通常發生於尋求同儕支持的年紀。顯然,年輕人需要有關心理疾病與其各種類型的更佳教育,灌輸更積極的和接受的態度。
  
  這篇研究發表於最近的Psychiatric Services期刊。
  
  研究者報告指出,以前的研究顯示,雖然科學研究上有進展且有相當多改善大眾認知的努力,仍有許多人認為心理疾病患者是危險且無法預測的。
  
  他們寫道,這些負面的態度和誤解,不可能在成年後才全面爆發,而是在孩童時期即根植於心;不過,相對較少研究探討評估孩童對這些議題的態度。
  
  為了此次研究,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間,採用問卷調查搜集了南卡羅來納州、紐約州、佛羅里達州、新墨西哥州的193名中學學生(53%是女生,45%是白人,21%是黑人,19%是西班牙人)的自我報告。
  
  使用這些問卷分析有關心理疾病的態度、知識與社交距離(在社交場合願意和某人互動的意願程度)。
  
  研究者寫道,調查結果顯示,顯然有值得注意的差距,特別是特定疾病的症狀。
  
  只有25%的研究對象知道「過度有活力之行為」是躁鬱症的症狀之一,有72%不確定是否有多重性格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之一,47%不知道心理疾病和心智發育遲緩是否相同。
  
  此外,僅37%的學生表示認為藥物可以有效治療這些疾病,52%不確定精神疾病患者是否會恢復;共有37%表示有心理疾病的學生不應該在一般班級;19%無確定意見。
  
  更麻煩的是,只有42%的孩子表示他們願意邀請有心理疾病的同學來家裡,只有14%會和這類同學約會。
  
  研究者寫道,這些結果反映出許多社會距離的研究結果— 關係越親密,越不願意和有心理疾病者互動。
  
  不過,調查的其他結果是令人鼓舞的,列舉如下:
  * 72%的研究對象同意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 66%同意媒體經常報導精神疾病的負面事件;且
  * 僅10%認為心理疾病患者傾向暴力或危險(但有36%對此表示不確定)。
  
  而且,只有27%表示,如果自己有心理疾病時,他們會不好意思。
  
  整體而言,研究結果認為,學生們亟需有關特定疾病的更佳教育,以讓他們認識、理解,並對自己或其他人的心理疾病有適當反應。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