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孔明所肩負的十字架

孔明所肩負的十字架

平定西南夷之亂的翌年,孔明終日為北上出征之事而忙碌著。

  當時,魏文帝(曹丕)已去世,而由年輕的明帝就位(西元二二六年)。文帝在位僅有七年,而新皇帝的就任體制尚未完備,吳國似乎想趁機會打開東部戰線。

  「嗯,我們的時機也到了!」

  孔明這麼判斷著,於是在西元二一七年三月,終於率軍從成都出發。在臨行之前,他上表給二世皇帝劉禪,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由此開頭的「出師表」,孔明主要是想讓年輕的劉禪明瞭,作一名領導者必須有親臨政務的自覺。此外,他還在文中追溯劉備對自己的厚待之恩,並表明了將要北征的決心。

  「今南方已定,引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光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坐下之職分也。」

  以上是節錄「出師表」的原文,曾有人評道:「讀出師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忠。」在這篇文章中,的確具有獨特的悲壯感。

  至於孔明當時內心的感觸又是如何呢?這就要先行他所處的立場來觀察。

  在當時,最瞭解這次出征獲勝希望不大的人,就是孔明本身了。

  第一,魏蜀兩國的國力實在相差太多,幾乎是七比一的差別。在這次戰役之中,蜀雖號稱動員二十萬兵力,但實際上只不過是五、六萬人而已;相反地,魏軍僅動用了西部軍隊來迎擊,兵力就已不亞於蜀的全軍,僅僅在兵力上,兩國就有如此大的懸殊。

  第二,則是有關補給問題。要從蜀都進攻長安,必須先通過「蜀棧道」的險阻山路,這條路連人通過都很困難,更不用說是軍糧的運輸。在兵法上,這極不利於遠征軍,再加上運糧的不便,勝算更是渺茫。

  第三,孔明的戰略構想有破綻。在擬定攻打魏軍的戰略時,本來預定要從漢中攻進長安,再採取逼近魏都洛陽的西側路線,另方面則採取從荊州攻擊洛陽的東側路線配合。這種作戰構想原本十分理想,但因為關羽大意失掉荊州,而不得不放棄相互呼應的作戰方法,改由勸說孫權出兵夾擊魏軍。

  但是,這場戰爭只是蜀國與魏國間的仇恨,孫權是否願意出兵相助,孔明也不敢抱著太大的期望。

  『孫子』兵法中提過,沒有勝算時最好不要作戰。孔明本身也不想打沒有把握的仗,但這是劉備遺言中的願望,孔明也曾在劉備臨終前立誓完成,現在已經無法因為有困難而不戰了。

  這就是孔明所肩負的十字架,「出師表」一文中充滿了悲壯感,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既然決定了,就要盡量做得完善,孔明認為即使不能勝,最起碼也不要落得慘敗,徒使國家走上滅亡之路,這也是孔明做事貫有的原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