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張騫通西域對中國的影響

張騫通西域對中國的影響

張騫,漢中人,於漢武帝建元元年(-139)至元狩四年(-119)間出使西域。張騫出使,目的乃在於聯絡西域國家,對抗匈奴,繼而開發西域物產資源,宣揚漢室威德。
  武帝即位不久,得悉大月氏王為匈奴所殺,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乃招募能越過匈奴勢力範圍而通達大月氏的使者。張騫以郎官應慕,於建元二年率百餘人出發西行,一出隴西即為匈奴所拘,匈奴「留騫十餘歲,娶妻生子,然騫持漢節不失」。被囚十年餘後,乘看守鬆懈而逃脫。經大宛、康居而到大月氏。時月氏安居樂業,不願與匈奴為敵,張騫留當地一年,終無成果。在回國途中,又為匈奴所得,拘年餘,恰逢單于去世,諸王爭位,張騫乃得逃出。於元朔三年(-126)年歸長安覆命。
  張騫在西域曾於大夏國市集見蜀布、邛竹杖,云乃自身毒販來,由是獻議闢西南夷之通道。武帝乃決定第二次出使西域,於元狩元年五月(-122)年命張騫從蜀犍為發使,分數道並出,求通身毒,但欲為西南九族所阻,終不能通。
  元狩二年以後,漢己擊破祁連、敦煌之地,西域之大道暢通無阻。武帝乃於元狩四年(-119)命張騫領三百人,攜牛羊萬頭及大批金帛貨物再使西域。目的地乃烏孫。欲與烏孫結盟,共抗匈奴。但烏孫不知漢之實力,又懼匈奴脅迫,騫未能說服烏孫與匈奴為敵,漢乃遣屬使赴西域各國,元鼎二年,騫返回長安。
  張騫出使,史稱「鑿空」意即指張騫首開中西交通之孔道,張騫及其副使,傳播漢帝國聲威於西域,使烏孫等國紛紛遺使入朝,並與漢朝建交,至宣帝時,西漢在烏疊建立西域都護府,加強了漢與西域的聯繫。同時,因張騫之使西域,使原屬匈奴的西域各國轉而與中國親善,使匈奴不能再與漢為敵。
  張騫通西域後,對於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西域)等國的實際情況始大白,《史記‧大宛列傳》前半部即據張騫對武帝的報告而成,《漢書‧西域傳》部分也取材於此。故古代西域的研究材料主要皆出於張騫所得資料,而此等資料對加強漢室對西域之了解,從而決定對外之政治軍事決策,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通西域最大之成就乃開闢中西交通之孔道。張騫西行之途徑稱為北道由長安出發,經河西四郡,沿天山南麓西進,經疏勒、越蔥嶺、出莎車、于闐;南道隨北山經疏勒,越蔥嶺而出大宛、康居。(可改用「張騫來回西域之路線,後世稱之為敦煌南北道」代替)又稱「絲綢之路」,另張騫又建議開發由雲南永昌入緬甸北部,西抵印度及西域諸國之「永昌道」,可見張騫對中西交通孔道之開發的貢獻。
  自張騫通西域開闢了中西交通孔道後,中國與西域諸國交通頻繁,西域產物輸入中國者不少《漢書. 西域傳贊》中所云「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如植物有葡萄、石榴、胡豆、胡瓜,礦物有夜明珠、琉璃之類,動物亦有駱駝及大宛之良馬。中國的絲織品、刺繡也經絲路運往中亞及大秦。
  張騫通西域,首架東西接觸之橋樑,使東方的大漢帝國與西方的希臘、羅馬等文明古國得以全面接觸和交往,因此亦促進中西文化交流。西域之音樂傳入中國,《晉書.樂志》記:「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另外古代波斯的雕刻藝術、大秦之魔術與雜技、西域的舞蹈等亦由永昌、敦煌孔道入中國,印度之佛教也經西域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思想有極大的影響。中國文化亦傳入西域,西域本無鑿井之法,大宛傳云:「宛城新得秦人,知穿井。」
  感覺他就好像是第一代的台商一樣.一路披荊斬棘為通路不斷向前邁進.值得後人效法尊敬,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