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也是一種幸福
人自從有了 自己 的 生命 起,便沉侵在恩惠的海洋裏。
傳說,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
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
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 背影 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說的“魔”,就是新和尚心裏沒完沒了的抱怨。這個新和尚只考慮自己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過他什麼。
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 生活 中很多,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沖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他的,社會欠他的,從來感覺不到別人和社會對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一切。
這種人心裏只會產生抱怨,不會產生感恩。哲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
兩個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們口渴難忍的時候,碰見一個吆駱駝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半瓷碗 水 ,兩個人面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體的饑渴,抱怨之下竟將半碗水潑掉了。
另一個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卻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的 心情 ,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 拒絕 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後者因為喝了這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這個 故事 告訴人們,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
筆者從南部偏遠山區聽來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貧困山區的一個 女孩 。她有幸考上重點大學,不幸的是 父親 在她進校不久,遇上了車禍身亡,家中無力供她上學,在她准備退學回家時,社會送來了關懷, 老師 和同學也慷慨捐款捐物。
她將大家的贈物,舍不得使用,藏在箱子裏。每天打開箱子看看這些贈物,就想到自己周圍有那麼多的關懷、 愛心 ,心中就不由產生出一種感激之情。
這種感激之情又驅使她去戰勝困難,頑強拼搏。這個在物質上貧困的女孩,卻變成一個精神的富有者。她心懷感恩,終於讀完了大學,還以優異的成績留學美國。
她說:“大家給我的一切,是我的精神財富, 永遠 留在我的心裏。我要努力學好本領,回報祖國,回報父老鄉親。”人有了不忘感恩之情,就像這位女孩,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並時時閃爍純淨的光芒。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每一樣東西。無論是 父母 的養育,師長的教誨,配偶的關愛,他人的 服務 ,大自然的慷慨賜予……
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一個人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 溫暖 ,感恩 花 草魚蟲,感恩苦難逆境,就連自己的敵人,也不忘感恩。
因為真正促使自己 成功 ,使自己變得機智勇敢、豁達大度的,不是優裕和順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於死地的打擊、 挫折 和對立面。
挪威著名的劇作家享利·易蔔生把自己對立面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畫像放在桌子上,一邊寫作,一邊看著畫像,從而激勵自己。易蔔生說:“他是我的死對頭,但我不去傷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讓他看著我寫作。”
據說,易蔔生在對立面目光的關注下,完成了《培爾·金特》、《社會支持》、《玩偶之家》等世界戲劇文化中的 經典 之作。
人有了不忘感恩之心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 和諧 ,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說它是滋潤生命的營養素,一點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