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豐田佐吉發明了豐田式汽動織布機,那是日本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動織布機,1902年又發明了聰明織布機正式進入大量生產階段,1924年發明的G型紡織機於1929年轉讓給英國公司,獲得資金成為TOYOTA汽車成立的來源。而第一輛車並非1936年的AA型乘用車,而是1935年誕生的G1型卡車,76年又11個月的歲月,TOYOTA於全球累計生產超過2億輛,若以一輛車4m長度計算,連結起來達80萬km,等於可繞地球62.7圈。
G1型卡車於1935年8月正式開啟TOYOTA的汽車之路
1935年8月,由TOYOTA前身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自行製造的G1型卡車,是TOYOTA第一輛汽車,1936年問世的AA型乘用車,採用成熟的鈑金技術打造流線型車體,再加上真皮內裝、原木飾板與對開式車門設計,奠定TOYOTA汽車的成功基礎。二次大戰後AC、SD、BJCrown、Corona、Publica、Corolla、Sports 800、2000GT等陸續問世,並採用豐田式生產製造法,從此奠定TOYOTA日本第一甚至全球第一的地位。根據計算,TOYOTA在日本累計生產1億4千521萬輛,海外生産累計達5512萬輛,加總下高達2億33萬輛,其中最長壽也最受歡迎的Corolla,至今累計生產3908萬輛,雖然TOYOTA的起步比NISSAN來得晚,卻因為品質穩定又能切入大眾口味,故能成為日本第一,同時帶領日本車進軍國際市場。
為何TOYOTA能成功地在76年又11個月,在全球累計生產超過2億輛車?除了產品符合市場需求,獨特又有效率的生產方式更為一大主因,在1930年代,豐田佐吉的兒子豐田喜一郎曾赴美國學習FORD的生產製造系統,因為這套系統在當時可稱得上最先進的大量生產技術,不但能節省時間又能一貫作業,算是劃時代的創舉,因此當他回到日本後,便將FORD理念融入自己的想法,加以改造後運用在汽車生產過程,這便產生出以科學管理的新方法。首先,將工廠結構進行調整,實現自身結構的專業化、合理化、科學化。其次,調整生產結構,使其適合於專業化生產。喜一郎以汽車組裝廠為中心,將零配件廠組織起來,有計劃地把自己的生產需要和這些供應廠的技術結合,利用外部訂貨的方法,實行零配件生產擴散。另外,喜一郎還創出了後來風靡全球的豐田式生產法。
按照傳統做法,汽車生產從鑄件到半成品都要先入庫,需要時再取貨加工,加工好的零配件每天也要依工廠生產需要辦理入出庫。若按照這流程動作,無形中增加庫存壓力,而喜一郎的創新之處,便在於將傳統的大量生產方式改為彈性化,在這種新方式生產下,工人和工廠都可得到好處,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工作量即可,早做完者早下班,做不完者則加班;工廠無需設置存貨倉庫,無需佔用大量周轉資金,許多外購零配件在付款之前就已成車出售。喜一郎為了推廣此生產方式,而打出just in time口號,經過繼任的副總裁大野耐一更進一步發展後,成為完善的豐田式生產法。這也是今天許多國家爭相學習的經驗。
當然對身為豐田家族成員、也是現任社長的豐田章男來說,父祖輩打下的基礎和天下不僅要永續經營,還要發揚光大,他說:「我真心感謝全世界的顧客,讓我們能達成這個里程碑。我也誠摯地感恩所有的員工,他們付出心力且全心投入在發展、製造、銷售及服務TOYOTA。我們承諾要製造更好的車子、及持續提供顧客最棒的車子。而這就是全球30萬Toyota員工的共同目標。」
第一代Corolla
第一代Crown
SA型
AA型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