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海盜

海盜

海盜(英文:pirate; corsair;freebooter),意指在專門在海上(有時也會在沿岸)搶劫其他船隻的犯罪者。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自有船隻航行以來,就有海盜的存在。特別是航海發達的16世紀之後,只要是商業發達的沿海地帶,都有海盜,此犯罪行業獨特的是;海盜者多非單獨的犯罪者,往往是以犯罪團體的形式打劫。
在世界上有相當多的典籍記載海盜的行蹟。也因此有許多古老的字專稱某一時期的海盜,如中文的倭寇,英文的「buccaneer」尤指17世紀與18世紀在西印度群島掠奪西班牙船隻的海盜(一般譯成「巴肯尼亞海賊」)。
在1691年至1723年這段時間,被稱之為30年的海盜「黃金時代」,成千上萬的海盜活動在商業航線上,這個時代的結束以巴沙洛繆·羅伯茨的死為標誌。
此外,有許多偉大的政治家,探險家也都出身於海盜家庭。如台灣鄭氏王朝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是海盜,英國探險家法蘭西斯·德瑞克,10世紀的丹麥國王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等。
現代著名的海盜民族是菲律賓的摩洛人。在馬來西亞一帶的馬六甲海峽是海盜出沒最多的海域。

世界五大海盜橫行恐怖海域
1.馬六甲海峽(東印度群島)
馬六甲海峽的長度約為800公里,每年有大約5萬艘船隻過往,承載著全世界1/3的貿易貨物和1/2的原油,其中包括日本90%的石油需求。在新加坡附近的最狹窄處,海峽寬度僅為2公里,過往船隻極易遭到襲擊。
2.紅海與亞丁灣一帶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形狀狹長,從西北到東南長1900公里以上,最大寬度306公里,面積45萬平方公里。紅海北端分叉成二小海灣,西為蘇伊士灣,並通過貫穿蘇伊士地峽的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東為亞喀巴灣。
3.西非海岸
  2004年12月,西非幾內亞發生槍殺中國漁民事件。該國4名穿軍方人員制服人員闖上中國漁船索要魚品,隨後用衝鋒槍朝船員掃射,2名遼寧長海籍船員被擊中身亡。前一天,中國另一家漁業公司的漁船也被持槍士兵強行要走百箱魚品。
4.索馬利亞半島
  索馬利亞,它面向浩瀚的印度洋,漫長的海岸線使它擁有幾百個大小的港口和內地的機場,然而良好的運輸能力反倒成了一些恐怖分子猖獗走私的條件,而且他們駕駛著飛機、汽艇等公然交易的既是用於恐怖活動的一些武器彈藥。
5.孟加拉灣沿岸
 孟加拉國海岸線長711公里,大約750萬人靠捕魚為生。每年5月至10月是孟加拉灣經濟價值高、孟加拉人喜食的鰣魚捕撈季節,其中10月份魚群最多,是捕撈鰣魚的黃金季節,同時也是海盜活動最頻繁的季節。
6.加勒比海沿岸與島嶼之間(就是西印度群島)
加勒比海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集中地之一。西印度群島是世界上第二大群島,島嶼數量僅次於亞洲的馬來群島。其中古巴島是最大的島嶼,其它還有海地島、波多黎各島等大陸島,其它多數屬於珊瑚島,風景秀麗,充滿熱帶風情。
現代海盜襲擊招數揭密
1.行動有計劃
過程有指揮 海盜上船搶劫前均事先摸清被劫船舶的船上設備、航線、船員人數等全面資料,再進行搶劫,得手後馬上與總部聯繫,按指令將船改換顏色、旗號、船舶證,並將船開往指定地點和指定的接頭者聯繫,整個過程很有計劃性。
2.臥底套情報 做劫船內應
海盜似乎非常了解船隻的航行時間和船上貨物構成,事實上,很多海盜團夥在作案時,通常先派一名同夥作為船員臥底到目標船上,一旦目標船行駛到海上,臥底船員就會用電話通知海盜組織該目標船的位置及航行路線、人員裝備等情報,為海盜劫船做內應。
3.偽裝成警察 夜裏才查船
許多海盜搶劫案發生在夜裏,海盜劫船時往往使用高速摩托艇,將其偽裝成海上巡邏艇,海盜則通常偽裝成海上參與檢查的警察。一般海盜從船隻的後部發起攻擊,用鉤爪抓住大船後,再爬上被盜船隻。根據調查,近85%的遇害者在海盜攻擊前毫無覺察,直至海盜上船後才發覺。
4.頭目逼每個手下都殺人
一些海盜頭子為了讓手下人死心塌地地跟隨他,故意安排每個海盜都參與殺人。被劫船隻上的水手有的被開槍打死,有的被重物擊死。而海盜們最普遍的做法是把水手們裝進袋子亂棍打死,最後把船上的人扔進鯊魚出沒的大海。目前國際上在公海尚無專業的海上巡邏機構,因此在突遇海盜劫船時,船員們往往驚恐萬分,既無處尋求救助,又沒有武器對付匪徒,只好滿足海盜的任何要求,企求神靈的保祐。

東亞海盜
1.倭寇 (海上入侵者)
倭寇一般指13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路上城市。其相對應的西方入侵者是維京人和海上民族(en: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
隨著時間的推演,倭寇一詞所指的,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明史『日本傳』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盜大概只佔三成;而朝鮮正史『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可見所謂的倭寇,八成以上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鮮人或中國人等冒名或混雜其間作亂。
所謂「倭寇」一辭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記載「日寇○○(某地名)」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後「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以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裡,兩國的人民都稱呼侵略的日本軍為「倭寇」。而在往後的排日風潮中,倭寇更成為敵視日本人的用語。
雖然大家同被稱為倭寇,但兩者的成份其實分別很大。根據年代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盜為中心,主要攻擊範圍為當時臣服於元朝的高麗。由於先前臣服於元軍的高麗軍,在元世祖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的軍事行動中,對日本的對馬、壹岐、松浦、五島列島等地的居民進行屠殺,因此前期倭寇以這些地區的殘存者為主要構成份子,對於朝鮮沿海進行含有報復式的海盜行為,目的一方面在於奪回被俘的島民,一方面則在掠奪糧食以彌補因遭虐殺而下降的農業生產力。朝鮮史取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三地之名,稱為「三島倭寇」。清朝的徐繼畭所著「瀛環志略」,以及朝鮮的安鼎福所著「東史綱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於朝鮮人(高麗人)配合蒙古侵日行為所引發的報復。
後來日本進入南北朝的動亂狀態,倭寇的活動也由於政府管制力減弱而加劇。由於前期倭寇對於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造成破壞,初成立的明朝政府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隨後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將軍「日本國王」的稱號。之後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後,由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再度進行討伐,隨後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聲望和勢力,後來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之後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勘合貿易的盛行,以及對馬島與朝鮮之間的貿易開放,前期倭寇也逐漸式微。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主體,故被稱為「真倭」(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
後期倭寇
明成祖發動叛亂,奪取政權,遷都北京後,據說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與日本海賊合作,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由於這些南方人體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所以沿用「倭寇」這名詞來稱呼由日本人與南方中國人所組成的海盜集團。
明成祖晚年,由於陸上北方威脅為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也帶來了漸盛的倭寇侵擾,遂實行海禁政策,只開放勘合貿易(官方貿易),但後來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發了寧波之亂,加上稍早時,葡萄牙人入侵發生了屯門海戰與西草灣之戰,此後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遂宣佈中斷一切貿易,期望以圍堵的政策來減輕倭寇的威脅,但也斷絕許多自唐朝以來整個貿易產業鍊相關從業人員(魚業、手工業、造船業、貿易)的生計,致使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遂轉成武力報復,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亂。
後來的發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書朝廷請求開海禁,被拒絕後,把基地設在日本的平戶藩,以反對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國人為基礎,與日本人、佛朗機人合作進行走私,在後期倭寇中,很為知名。胡宗憲與戚繼光曾參與討伐倭寇的軍事行動。
15世紀半至16世紀,其活動舞臺為中國沿岸、東南亞方面,成員以中國人及朝鮮人為主,被稱為「假倭」。此時期倭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國的生產力增加,但卻施行海禁政策。史書所見的最後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推其禍始,乃由閩、浙沿海奸民與倭為市;而閩浙大姓沒其利,陰為主持,牽連以成俗。當時撫臣朱紈欲絕禍本,嚴海禁;大家不利,連為蜚語中之,而紈驚死矣。紈死而海禁益弛,於是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自淮揚以南至廣海萬餘里,無地不被其殘滅,而閩禍始慘矣」。
之後的東亞海上貿易活動
由於豐臣秀吉發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的影響,倭寇的活動開始減少,東亞的海上貿易也因此平靜不少;而類似支持反清復明運動的鄭芝龍與鄭成功之類的武裝海商集團也是存在的,但是已經不稱其為倭寇了。
明朝與高麗、李氏朝鮮都曾經對室町幕府要求取締海盜行為。明朝甚至於與日本發展了勘合貿易。而高麗王朝的滅亡與李氏朝鮮以倭寇根據地名義進攻對馬島也是受到倭寇的影響。
日本室町時代到江戸時代的海盜船通稱為八幡船,這是由於倭寇以「八幡大菩薩」作為旗幟。
倭寇的根據地包括日本的對馬島、壹岐、平戶島、五島列島,以及中國、朝鮮半島與的沿海島嶼、台灣島、海南島。荷蘭人未到臺灣之前,臺灣也是倭寇的活動據點,學者研究亦證明,在臺灣活動的倭寇,亦是漳泉一帶日本方面有貿易的著名海商或海盜,不是日本人
在韓國正史《世宗實錄》中,敘述「前朝之際,倭寇興行,民不聊生。然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太宗實錄》又寫「或時,假倭為寇。」 紀錄寇邊的倭寇,其組成實以韓國人為主。
2.中國海盜:鄭芝龍(鄭成功之父)
鄭芝龍(1604年—1661年),號飛黃,小名一官,有飛虹將軍的稱號,中國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朝末年以中國南部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兼海盜,以所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一官黨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藩,為台灣鄭氏王朝開創者鄭成功的父親。在西方文獻中,則以「Iquan」(一官)聞名於世;「Quon」、「Iquon」、「Iquam」、「Equan」所指均為其人。父鄭紹祖為泉州太守葉善繼的庫吏。鄭芝龍弟三人:鄭芝虎、鄭鴻逵、鄭芝豹。
鄭芝龍18歲時,至澳門的舅父黃程處學習經商,並於澳門接受天主教洗禮,教名Nicolas,因此也被稱作Nicholas Iquan(尼古拉·一官);之後往來東南亞各地,後到日本,一開始追隨於日本平戶島的華僑李旦門下,後來自成一黨(一官黨)跟李旦成競爭情勢,李旦過世後,鄭芝龍逐漸接收其勢力;1623年接收李旦的事業船隊,後又吸收李旦旗下最重要的的武裝勢力;於1624年將基地從日本遷到台灣笨港(今北港附近)的倭寇日本甲螺顏思齊,此後不久,荷蘭人登島,驅逐了以臺灣島為基地的其他勢力,鄭芝龍遂攜妻子定居於大陸沿岸,擁有當時福建沿海實力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勢力及商業團隊,橫行於台灣海峽。
崇禎初年福建總督招安海盜,鄭芝龍奉招歸附明朝政府,1628年,接受福建巡撫招安,為明廷守備沿海以防海盜和荷人進攻,官至都督總兵官。不久便攜妻子返回福建南安老家,成為當地首富,也是少數迎娶了日本人卻仍能正式返回大陸的海盜。不久鄭芝龍應明政府要求率軍討伐其他的海盜力量,包括李魁奇、鍾斌、劉香等人,大獲全勝,名震福建。不久福建省內發生旱災,鄭芝龍遂以巨船載饑民數萬殖民臺灣,他給予每位移民「三金一牛」的資助,令他們自行拓殖。當時的臺灣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據史料記載當時拓殖的難民不久便能夠衣錦還鄉,因此而引發了向臺灣島移民的浪潮,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有組織的由大陸向臺灣移民。當時的臺灣島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統治,荷蘭人在島內修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兩城,駐防近兩千余人,但大陸移民卻多達數萬,荷蘭人無力治理全島,城外便成為鄭芝龍的天下,殖民的中國人均須向鄭氏納稅,鄭家也因此聚斂了大量財富,富可敵國。此外本業的貿易商業上,在日本鎖國後,鄭芝龍很少見地和荷蘭一樣,仍然持有日本幕府的貿易特許權。鄭家跟德川幕府關係不差,日後的南明時代,鄭家還曾數度租傭兵於日本。
順治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候,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一時間權頃朝野,短短的幾個月時光是鄭芝龍政治生涯的頂峰。由於鄭的武官集團和黃道周為首的文官集團不合,鄭無法控制朝廷,認為復明無望乃撤仙霞嶺兵防,降清,時為1646年。同年不久後,清軍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鍵,其子鄭成功曾苦勸鄭芝龍未果,遂儒冠儒服祭拜孔廟後率部出海。之後鄭芝龍為清人挾往北京,編入漢軍正黃旗,再轉鑲紅旗,1648年賜三等子爵,1653年晉封同安伯,
為了安撫鄭成功,清庭對投降的鄭芝龍優待有加,數奉皇帝令命其子鄭成功投降,鄭成功均堅辭不受。1655年,有人劾鄭芝龍縱子叛國乃被削爵下獄,兩年後黃梧上疏力主叛將家族當逐出北京,乃被命充軍吉林寧古塔,唯未果行。1660年,福建巡撫佟國器報截獲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議政王大臣會議遂以通敵罪名奏請將鄭氏全家斬首,後改為流徙寧古塔,1661年順治帝去世,年幼的康熙帝繼位,由輔臣輔政,同年十月,頒詔斬鄭芝龍於寧古塔。
3.松浦隆信
1543年其父隱居,故繼承了家督之位,積極防備龍造寺隆信的侵攻。1550年開始對歐洲的貿易(南蠻貿易),大量購入了火繩槍(日文為鉄砲) 和大砲。平戸城下還住了很多來自明朝的商人,因貿易而建立了巨大的財富。因為有此財力的支援之下成為松浦半島的霸主。
1568年把家督的位置給嫡男鎮信繼承而隱居但仍然握有實權。1587年對豊臣秀吉的九州征討軍保持中立。松浦氏因此躍為大名,平戶藩和松蒲家族能一直平安存續到現代,松蒲隆信是很關鍵的明君。
松浦隆信與鄭芝龍有著不錯的交情,鄭芝龍的太太田川松還是松浦隆信之母松東院夫人的養女,此外松蒲家還是鄭家重要的貿易夥伴。
4.顏思齊
顏思齊(生年不詳—卒於1625年9月),字振泉,外號日本甲螺,福建漳州海澄人,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知名倭寇。顏思齊曾為李旦的部下,在李旦沒落後,遷往台灣,開拓台南以北到嘉義附近沿海一帶地區,並築十個寨,續行海盜行為。顏是早期在台灣登陸開墾的漢人領袖之一,著名人物鄭芝龍曾為其部下。

歐美知名海盜
維京人(Viking)就是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於古代北歐人的古北歐語語言,「vik」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為後來部分維京人定居到不列顛島,並和當地人進行貿易。
「vikingr」這個詞曾經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茹尼文石碑上面,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海上冒險」。在英語中「wicing」這個詞首先出現在6世紀的古代盎格羅-撒克遜的詩歌中,意思就是海盜,但當時英國人並沒有將北歐海盜稱為維京。在中古英語中「維京」這個詞已經消失了,但18世紀時又重新出現在傳奇故事中,到了20世紀,「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並出現許多新詞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
由於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沿著俄羅斯的河流從事商業活動直到拜占廷帝國,並在河流沿岸設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後來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商人也稱作維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也被說英語的人稱為維京。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是海盜,他們和其他地區的歐洲人一樣也是農民、漁夫和獵人,他們為了防止海盜入侵也成立了艦隊,將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都稱為維京會造成混淆。
最早見於歷史記載中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他們被當地官員誤認為是商人,這些海盜殺死要向他們征稅的官員。第二次記錄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維京不斷地侵擾歐洲各沿海國家,沿著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曾經控制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據說他們曾遠達地中海和裡海沿岸。其中的一支渡過波羅的海,並遠征俄羅斯,到達基輔和保加爾。有些船隊遠航至裡海,前往巴格達和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為著名的一支維京人向西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不列顛半島,並且還向歐洲大陸進行了侵擾。維京(Vikings)一詞便帶有掠奪、殺戮等強烈的貶義。維京人對於歐洲歷史尤其是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歷史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
11世紀時的德國歷史學家不萊梅的亞當曾在他的著作《漢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記載過:「海盜們在西蘭島聚集了大量的黃金,這些海盜被他們自己人稱為維京,我們稱他們為阿斯考曼尼,他們向丹麥國王納貢」。
13世紀時,挪威國王哈羅德一世下決心要將這些海盜從蘇格蘭及附近島嶼清除出去,部分維京逃到冰島。北歐的傳說將他們描繪成無畏的英雄,但到了18世紀的傳奇中又把他們描繪成強盜。歐洲人認為是斯堪的納維亞農民業餘去做海盜,但斯堪的納維亞人認為可能這些人只是非法的強盜。又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斯拉夫人中的海盜逃亡落腳在北歐。
維京人的船是維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維京人的一切都與他們的船有密切聯繫。維京船製造的材料主要取自高大筆直的橡樹。維京船分為戰船和貨船兩類。戰船較輕,船窄,靈活輕便,又很耐風浪;而貨船的船身又高又寬,船體也很重,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載重航行時可保持穩定。兩類船都有通常所說的彎曲船首,用一整塊完整的橡木精雕細刻而成。
維京戰船由於吃水淺,速度快,轉向靈活,十分適合遠征異地時突襲式的劫掠活動。但由於維京戰船甲板是露天的,因此不能起到擋風遮雨的作用。風雨和巨浪仍然使維京人又冷又濕,凍死人和夜晚被巨浪卷下海淹死都是很常見的事。由此可見,維京人的這種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動無疑必須具有無比的勇氣和堅定的毅力,在取得勝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因此維京人這個名詞從中世紀強烈的貶義到了今天又帶有勇氣的含義。
從北方日耳曼人從公元790年開始擴張,直到公元1066年丹麥人的後裔征服英格蘭,一般稱之為「維京時代」,是歐洲遠古時代和中世紀之間的過渡時期。維京人是著名的航海家,他們在設得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島、都設立了殖民地,在10世紀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紐芬蘭居住過。他們不僅是海盜,也同時進行貿易,甚至定居在歐洲沿海和河流兩岸。有記錄說公元839年他們曾作為拜占廷帝國的雇佣兵征服北非。他們的殖民地遍佈歐洲,包括英格蘭的丹麥區、基輔羅斯、法國的諾曼第等等。只是到了維京時代的末期,北歐才出現獨立的國家和國王,同時也接納了基督教,開始進入中世紀。直到歐洲各國王權強大,有能力抵抗維京海盜之後,維京方纔逐漸開始消亡。
傳說中維京人戴著有角的頭盔,渾身骯髒,蓬亂的長頭髮和鬍子混在一起,用人的頭蓋骨作酒碗。實際上除了曾經在古代石刻中發現古代北歐人歡慶時確實頭戴有角的頭盔外,其他都不正確,古代北歐語言中skal意思是酒碗,被不正確地翻譯成拉丁語「頭蓋骨」;當時維京人喜好清潔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 傳說維京人身材是很高大。有現代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研究指出當時的維京人身高大約是168.4公分至174公分。與現代人比起來,維京人的身材不算是很高,但跟當時的人相比,維京人的確是比較高,這應該跟遺傳基因有關。

黑鬍子
黑鬍子(綽號,Blackbeard),真名愛德華·蒂奇(Edward Teach,或Edward Thatch,1680年—1718年)生於英國布里斯托,是世界航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海盜之一。
英國與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正處於交戰狀態。為了削弱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英國政府默許海盜船(英國庇護下的武裝民船)在海上打劫西班牙商船。年輕的黑鬍子最初便在這樣的海盜船上當水手。
黑鬍子為人敢於冒險,殘酷無情,以人的頭骨為旗號,曾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擁有船長的證書。
年輕的黑鬍子最初便在英國庇護的海盜船上當水手,後來將原來的船長霍尼戈爾德趕走,自己當起了海盜頭。
1715年他指揮著有40門火炮的「復仇女王」號出海時主動攻擊普通海盜不敢惹的英國皇家海軍,「黑鬍子蒂奇」從此一戰成名,整個大西洋兩岸陷入「連皇家海軍都無法確保安全」的心理恐懼。
短短五年間,被黑鬍子搶劫的船隻卻多達40艘,他的故事到處流傳。
黑鬍子在北美英國殖民地北卡羅來納州的一些港口城市低價銷贓,但他的最大嗜好不是金錢而是將人折磨致死。
1718年,黑鬍子率領的海盜船在維吉尼亞海岸的沙洲被英國皇家海軍軍艦攔截。在血腥的戰鬥中,海盜一方幾乎獲勝的時候,黑鬍子本人連挨了五槍、被刺二十刀,死在了英軍梅納德(Maynard)船長的手下。梅納德船長把黑鬍子蒂奇的人頭掛在軍艦的旗桿上宣示勝利。
2.威廉.基德
1695年基德帶領私掠船到紅海.主要攻擊當地紅海海域的法國船.基德到時已經被其他私掠船給搶先一步.為了防止船員叛變.基德開始攻擊其他不合法目標.
1689年基德的私掠船遇到一艘商船.商船由亞美尼亞人所擁有掛法國旗.它成為基德在海上最豐富的收穫.商船載運的財富價值20萬盧比(約5萬英鎊).但基德發現船長是英國人.掛法國旗是為了躲避其他海盜私掠.這使基德的私掠變成對英國的私掠(基德效忠國是英國吧?書上沒寫).基德下令馬上放這艘船自由.但基德船員抗命.
當基德回英國殖民地後.試著用這筆財富換得特赦.但仍然被抓回英國.囚禁1年後遭到吊死.
3.拉費特
生於法國的鍾.拉費特和哥哥皮耶在1800年代初期的密西西比河河口成功建立一個犯罪帝國.通常搶奪西班牙船後.去紐奧良銷贓.兄弟倆成為當地名流大亨和鄉野英雄.當紐奧良被美國佔領時(原為法國的.經過路易西安納交易.美國把它買下來).新美國總督派人捕捉.拉費特兄弟在當地受歡迎程度及對路易西安納州的地形了解.當局始終沒成功.
當1812年英國對紐奧良攻擊時.拉費特兄弟站再美國一方.拉費特兄弟率領手下擔任美軍前導部隊(類似嚮導).引導美軍.在紐奧良戰役中.拉費特本人獨立指揮1支部隊擊敗英軍1次非常危險的側翼攻擊.
打完勝仗後.拉費特兄弟和手下獲得美國總統特赦.

4.洛洛奈斯
法國人強.大衛.瑙烏又名洛洛奈斯.它短暫的海盜生涯.證明他是史上最勇敢而且又狡猾的海盜.同時又證明也是有史以來最冷酷.最邪惡的海盜.
洛洛奈斯領導英法的西印度海盜眾.在短短幾年內洗劫4座城鎮.其中瑪拉開伯2次.洛洛奈斯發誓絕不饒恕任何一個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落入他手中絕沒好下場.
洛洛奈斯在1次哥倫比亞海岸靠近卡達吉納的行動中.遭到當地土著攻擊.最後被土著分了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