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勗死於眾叛親離
唐王朝於九○七年滅亡。沙陀兵團的首領李存勗宣稱他是唐王朝帝位的合法繼承人,遂取消晉王稱號,改稱皇帝,被稱後唐帝國,定都洛陽。九二三年,李存勗奇襲開封(河南開封),消滅世仇後梁帝國。位於北方的桀燕帝國,只曇花一現,早被李存勗滅掉。西方的岐王國,震懾於李存勗滅掉後梁帝國的威名,也自動獻出土地,取消獨立。九二五年,李存勗派遣大將郭崇韜進攻前蜀帝國,前蜀也亡。一連串輝煌的軍事勝利,使其他各國震恐,先後向後唐政府進貢,都以為新的大一統不可避免的即將實現。
然而,李存勗只是一個驍勇的戰將,卻不是統帥人才,更不是政治領袖人才,他沒有治理這個迅速膨脹國家的能力。他喜愛戲劇,每天在宮中忙著看戲,只信任戲劇演員和宦官。大臣和將領們必須透過這兩種人,才能使李存勗批准他們的請求,大權完全掌握在演員和宦官之手。李存勗的妻子劉玉娘更使這種自我毀滅的局勢惡化,她除了拚命要錢外,不知道人生還有別的樂趣。中原連年大旱,那些血戰數十年的沙陀將士,沒有糧食,父母妻兒不得不到郊外挖掘草根充飢,就在挖掘草根時,往往倒地餓死。可是李存勗夫婦卻毫不在意,遊獵享樂如故,好像根本不知道他們所以能坐在寶座上,完全要靠將士的效忠。宰相們警覺到事態嚴重,建議暫時借用皇宮裡堆積如山的金銀綢緞,發給將士養家救死,等國庫充足時,再如數歸還。劉玉娘皇后對這個建議大發雷霆,她派人送出兩個銀盆和三位皇子,告訴宰相說:「宮裡只剩下這點東西,請你賣掉作軍餉吧。」宰相驚駭的呆在那裡,再不敢開口。問題是這種撒賴的幹法,堵自己人的嘴可以,卻堵不住敵人的拳頭。九二六年,即征服前蜀帝國的次年,宦官聯合起來誣陷遠征軍總司令郭崇韜謀反,劉玉娘直接下令把郭崇韜殺掉。於是軍心動搖,另一位大將李嗣源在鄴都(河北大名)叛變。李存勗親自出征,可是傷透了心的將士早已解體,乘大軍移動的時候,紛紛逃向叛軍投降。李存勗沿途不斷下馬跟將士們握手拍肩,聲言即行頒發賞賜。但這種在跟後梁帝國作戰時曾發生過作用的小動作,已不再靈光,將士們早看穿了李存勗的肺腑,他們直率的回答說:「父母妻兒都已餓死,縱有什麼賞賜,不能救回他們的生命,我們並不感激。」李存勗見眾叛親離,唯有流淚。剎那間兵變爆發,李存勗被流箭射死,全族被屠。劉玉娘攜帶著價值連城的兩包珍寶,從洛陽騎馬逃到太原(山西太原),躲進尼姑庵為尼,新政府派人追蹤而至,把她絞死。
筆者在大學唸書的時候,有位女同學,面目姣好,而腿部較粗,男生們就贈給她一個綽號:「半截美女!」現在回想起來,誠是惡謔!但進入社會之後,發現可被這樣稱呼的半截人,竟舉目皆是,政治上的半截人尤多。李存勗便是一個濃縮的典型,他血戰二十年,無論哪方面表現,都是一個出類拔萃的英明首領,簡直跟李世民大帝一模一樣,包括身經百戰,沒有一根毫髮受傷在內。然而他的勳業太短,只不過保持了兩年六個月,就國破身死。攻陷開封(參考九二三年十月)應該是一個轉折點,把他轉折成一個「半截英雄」。
沒有權力制衡的寶座,像一個長滿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會插進他的屁股,射出劇毒。歷史上只有一位帝王逃脫此難,就是李世民大帝,只因他對楊廣的下場有一種恐懼,這恐懼轉化成為自我克制,使他小心翼翼,不重蹈覆轍。然而即令如此,當權十餘年之後,恐懼漸減,制衡作用也漸輕,他已有肆虐的危險傾向。李存勗不過一條粗漢,在一個有約束(包括娘親的約束)的環境中,他可以成為英雄,但一旦約束解除,便完全忘了奮戰的目標,也忘了對國家和對部屬們所作的承諾及感謝,最後,更忘了他自己是誰,以致出現「以十指取天下」的輕佻鏡頭,迅速成為戲子宦官手中的電動玩偶;好像二十年血戰,只是為了幾個戲子宦官的利益。戲子宦官把李存勗緊握在手,四下揮舞,為自己報仇雪恨。李存勗的嚴重食言,造成歷史上少見的激烈回應,沒有人再聽他過去其效如神的那一套溫聲軟語,這類小動作此時反而成為笑柄。
限制首領人物的權力,固是為了人民,同時也是為了首領。李存勗在位時,如果有一種力量能夠排除戲子宦官干政,他的皇帝寶座恐怕不想坐都不可能,而小民也不致於受那麼多痛苦。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是和人事有關嗎?探究唐莊宗之所以取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前,把三枝箭賜給兒子莊宗,並告訴他說︰「梁朝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起來的;契丹與我相約為兄弟之邦,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們晉國而去投靠梁。這三件事,是我一生中的遺恨。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父親的志向。」莊宗接受了箭並收藏在祖廟內。其後莊宗出兵打仗,便派執事的官吏,用羊和豬來祭告祖先,取出箭來,用錦囊盛載著,背負著它,走在軍列的前面,等打了勝仗回來後,再把箭納還在宗廟裡。
當他用繩捆綁起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腦袋,走進祖廟,把箭納還給晉王的靈前,以勝利祭告父親時,那意氣的盛滿,可說是十分壯大了。等到仇敵已消滅,天下已經平定,僅僅一個人在夜裡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向東逃走,還沒見到亂賊,士兵已經紛紛逃散,君臣互相對望,不知到哪裡好,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眼淚沾濕衣襟,怎麼這樣衰敗差勁呢﹗難道真的是取得困難而失去容易嗎?抑或推究他成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所造成的呢?
《尚書》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增益。」警惕和勤奮可以振興國家,安逸和享樂可以招致身敗名裂,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他興盛時,天下的豪傑,沒有人可與他爭勝;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工就把他困住,最後喪命亡國,被天下人恥笑。由此可見,禍患常常是由疏忽細微的地方累積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多半都在自己所沉迷的愛好中遭受困厄,難道只是由樂工造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