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滅亡 是氣候變遷造成!?
德國研究:氣候變遷久旱不雨 促使唐朝滅亡
延續將近三千年的唐朝被視為中國最輝煌的盛世之一,德國的一份新研究指出,唐朝的滅亡可能是氣候變遷害的,唐朝晚年歷經長年的乾旱不雨,最終導致唐朝滅亡,同時期太平洋另一端的中美洲馬雅文明也有類似的命運。
德國波茨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科學家郝格(Gerald Haug)研究中國東南部廣東省雷州半島的火口湖湖光岩湖沉積物,從沉積岩中所含的磁性和鈦物質,判定當時的東亞冬季季風強弱而提出上述結論。
研究指出,過去1萬5000年間,有三個時期季風出現重大變化,東亞冬季季風強勁,而夏季季風勢力變得微弱,前兩次發生在上一次冰河時期,最近一次發生在西元700到900年間,這三個季風異常期與冬季異常寒冷的氣候變化時期符合。
中國唐朝從西元618年展開,歷經貞觀、開元之治,人文、藝術薈萃,對印度和中東經濟貿易發達,唐朝盛世被視為中國史上最輝煌的一段王朝。751年大唐軍隊在中亞被阿拉伯人打敗後,開始了唐朝的衰敗。郝格的報告認為,最終摧毀唐朝的是長年的久旱不雨,導致作物歉收,農民因為收成不好四處起而作亂,最終這些在各地燃起的星火導致唐朝在西元907年垮台。
郝格指出,這種熱帶降雨變化不只在東亞沿岸,也同時間在太平洋另一端發生,與唐朝同時存在的中美洲馬雅文明受到類似氣候變化影響,並因此消失在世界舞台。
研究人員比較湖光岩湖與委內瑞拉卡里亞科古盆地沉積岩中的鈦物質,發現兩者相似的令人驚訝,這兩處位於太平洋兩岸的古地質都顯示,在西元750年時歷經氣候大變遷,氣候變得乾旱,降雨非常少,乾旱持續了100年之久。
中國學者:推估有出入
不過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的氣象專家並不認同德國學者的推論。
理由是,根據針對1470到1979年這近500年的氣候分析發現,寒冬往往對應於夏季多雨,而不是乾旱。從古籍紀錄來看,唐朝後期冬季風強時的嚴重寒冷事件如春秋霜凍、大雪嚴寒、蘇北海岸結冰等發生的年份相應的夏季大致是多雨的。
中國學者認為,德國人的「唐朝後期長期乾旱和夏季少雨」結論也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況。根據歷史記錄,公元711到771年是多雨時段,771到819年相對乾旱期,公元810年後又進入一個相對多雨時期。唐朝滅亡的907年,正處一個相對多雨期。
多戰亂 滅國難歸咎單因
中國的氣象專家認為,氣候因素與人類文明進程的確有著重要的關聯,德國研究人員從岩芯推論出的氣候用於華南還算合理,但要用來推估中國大範圍長期乾旱,則依據不足;而且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和後來一連串的戰亂,對唐的國力大為耗損,唐朝的滅亡原因很複雜,不是單純因氣候變化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