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技解開光緒死因之謎
100年前,史上著名的“傀儡”皇帝光緒與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在22小時內相繼死去,成為清史上一大疑案,光緒的死因隨后眾說紛紜了100年。
日前,在用法醫學的手法歷時5年研究之后,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會,正式宣布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光緒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糾纏了100年的光緒死因之謎,就此破解。
初次檢測發現異常
央視紀錄片導演鐘裡滿介紹,2003年,他有一次偶然聽說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曾於1980年對光緒及隆裕皇后的棺槨進行過清理封存,兩人的頭發被存放在庫房裡。他於是決定借助這些頭發,拍一部關於光緒死因的紀錄片。
為獲得一份信得過的尸檢報告,他將一縷光緒的頭發送往擁有“中子活化”裝置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檢驗,這一方法可以將一根頭發不同部位的營養狀況表現出來,進而說明頭發每個月的生長情況。
鐘裡滿說:“當初法醫把頭發交給我的時候說,頭發1個月才長1厘米,即使是中毒死的,也不會從頭發上表現出來。”他因此從沒指望能從這些頭發上發現什麼。但檢測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光緒頭發有兩處砷含量明顯異常,最高值竟是普通人的2404倍。
隨后,由中央電視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專家們組成“清光緒死因”專項研究課題組,開始了關於光緒死因的法醫學檢測之路。
對比實驗確認中毒
由於崇陵已經封閉,不能開棺檢驗,研究人員隻能用庫房裡存放的光緒等人的頭發、衣服和遺骨做檢驗。
課題組在操作過程中運用了偵破手段,為了確保檢測結果的可信度,整個過程嚴格遵照法醫鑒定規范。
研究人員通過對光緒兩縷頭發分段檢測,發現第一縷頭發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發段的第10段(2404微克/克),第二縷頭發的砷高峰值出現在第26段(362.7微克/克)和第45段(202.1微克/克),發根部位的砷含量明顯低於發梢和頭發中段。
研究人員分別提取了隆裕皇后、一名清代草料官以及當代人的頭發樣本分別進行同時代、同性別、同環境發砷檢測。結果表明,光緒的幾處頭發截段中砷含量不僅遠高於當代人,也分別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確屬中毒。
研究過程中有人提出,光緒生前長期服用中藥,會不會是長期服藥造成的慢性中毒。通過與慢性砷中毒者的頭發對比,結果顯示光緒的頭發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線與慢性中毒者迥異。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是慢性中毒,發根部位砷值會比較高。但光緒的頭發是發梢比發根要高,所以肯定不是慢性砷化物中毒。
法醫確定砒霜致死
既然不是慢性中毒,光緒頭發上高含量的砷究竟從何而來?為了弄清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對光緒棺槨內外的環境、衣服、遺骨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環境樣品中的砷含量遠低於光緒頭發的砷含量,從而排除了環境污染的可能。
研究人員用小白鼠做模擬實驗,發現光緒頭發、衣物等遺物上的砷化物由砒霜生成。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光緒死前攝入的是砒霜。研究人員終於解開了光緒死亡的謎團——光緒系砒霜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