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孝莊下嫁 順治出家 雍正篡位?

孝莊下嫁 順治出家 雍正篡位?

清初有三大疑案——孝莊皇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順治有沒有出家為僧?雍正有沒有篡奪皇位?其真相究竟如何,外界一直眾說紛紜。

    最近,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故宮博物院、北京金水滴文化有限公司和湖南廣電集團聯合拍攝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清宮秘檔》,依靠珍藏的清宮檔案,揭開了三大疑案的部分真相。

    疑案之一:孝莊皇太后是否下嫁過多爾袞?

    史學界持孝莊皇太后曾下嫁多爾袞理由是,清初典籍在順治初年時稱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而順治五年,則尊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死后,在順治庭議多爾袞的罪狀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親到皇宮內院”一條。另外,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皇太后病重時,對康熙說,因自己不忍遠去,希望在孝陵附近選擇墓地安葬,“則我心無憾矣”。按照清代的喪葬習俗,孝莊死后應該與順治的父親清太宗皇太極合葬于沈陽昭陵,孝莊要求單獨葬在北京孝陵附近,有悖清朝禮儀。部分專家認為,這種違背清朝帝后喪葬制度的做法實際暗示,下嫁多爾袞的孝莊皇太后自覺無臉見清太宗皇太極。

    在片中擔任“太后下嫁”一集撰稿人的韓先生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韓先生說,從現存的檔案材料上看,“太后下嫁”一說,沒有任何相關記載,另從時間等邏輯順序上分析,也存在證據不足的問題。《清宮秘檔》采用了“太后沒有嫁給多爾袞”的說法。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史學會會長、明清史專家馮爾康先生。馮先生恰好應邀觀看過《太后下嫁》這一集,對此片贊賞有加,認為這是一部帶有科普性質的優秀作品,把近年來“戲說劇”中的故事,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在“太后下嫁”問題上,馮先生認為,雖然滿族曾有“妻后嫂”、“妻后母”(即兄長死后弟娶其嫂,甚至父親死后,子娶其父配偶——記者注)的習俗,但入關后,滿人的習俗也會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而改變。至少從滿族入關后的文獻中看,沒有繼續沿襲這一習俗的記載。馮先生說,“太后下嫁”說的主要依據是明朝遺臣張煌言所作的十首《建夷宮詞》中的一首,詞中曾如此描述:“上壽觴為合■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許多年來,后人因詩論事,這首詩成為后人議論太后下嫁的重要證據。但馮先生采用了30年代著名學者孟森先生的說法:“不能據此孤證為論定”。

    明朝遺臣張煌言“作為一位力圖反清復明的漢人,他根據一些傳聞做詩言志,嘲諷清廷,反映自己的一些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依據《清實錄》,孝莊是在順治十年慈寧宮修葺一新之后才搬進去的,所以如果根據張煌言詩,孝莊要在慈寧宮辦婚事,應在順治十年以后,而多爾袞早已于順治七年十二月病死。所以,從時間上推斷并不合理。而另據《清實錄》中記載,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正月有過一次大婚,他娶的是自己的政敵、順治的大哥豪格的福晉——博爾濟錦氏。因為豪格與多爾袞有矛盾,被多爾袞逼死后,多爾袞娶了豪格之妻(自己的侄媳婦兒),免不了興師動眾一番。又據考證,《建夷宮詞》正是作于順治七年,可見此事與多爾袞娶博爾濟錦氏有密切的關系。”馮先生說,張煌言可能是移植了民間關于這次大婚的傳聞。

    疑案之二:順治是否出家為僧?

    順治皇帝是否出家為僧?隨著《康熙王朝》的熱播,再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雖然從史料上看,董妃辭世之后,順治皇帝與佛家弟子聯系密切,也確有出家為僧的念頭,但所有接受記者采訪的明清史專家普遍認為,順治皇帝是患病(出痘,即天花)死于宮中。

    《清宮秘檔》也采用了“順治病死于宮中”的說法。南京大學歷史系的一位明清史教授認為,民間之所以會有關于順治出家的傳聞,是由于不了解當時清代的各項制度所致。從順治的《起居注》看,順治皇帝一直有長期的服藥記錄。

    馮爾康先生再次證實了三十年代的國學大師孟森先生的考辨。他認為當時順治皇帝的確是被剃了發,而且給他剃發的是漢傳佛教的高僧。但皇帝出家卻因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而最終未成。

    在《平圃雜記》中也有關于皇宮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的記錄,記載順治是因病而逝——順治十七年底,順治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布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并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順治死于養心殿。

    關于順治是否出家的一個疑問主要在于:清朝早期實行火葬,但火葬順治遺體的記錄未見于《清實錄》中。不過,馮先生指出,雖沒有火葬的記錄,但有關于安放順治寶瓶(即盛骨灰的容器)的記錄。由此看來,順治出家的可能性較小。

    疑案之三:雍正是繼位還是篡位?

    雍正如何獲得皇位是清初三大疑案中分歧最大的一個疑案。《清宮秘檔》撰稿人之一的韓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雍正皇帝作為康熙指定的繼承人正常繼位的;一種則認為雍正篡奪了皇十四子的皇位;還有一種是說康熙皇帝并沒有指定誰做繼承人,只是雍正當時掌握了兵權,控制了局勢,順理成章地登了基。

    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雍正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私改成“傳位于四子”。韓先生說這種傳說完全是訛傳,因為按照清政權的規矩,重大的文書都必須“滿漢合璧”——既用漢文,又用滿文。應該說,雍正無法同時篡改滿文與漢文。

    韓先生說,檔案館保存有當年的遺詔,從遺詔內容看,康熙指定的繼承人正是后來登基的雍正皇帝。另外,韓先生認為,從康熙晚年的一些言論和舉動,比如連續兩年派雍正去祭天,可以推測出當時他對繼承人已經有所定奪。“如果康熙真的要指定皇十四子胤為繼承人,就不會在自己晚年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還派他到西北去做大將軍。”韓先生說。

    作為一個以原始檔案為依據的紀錄片,《清宮秘檔》依據檔案館保存的繼位遺詔,采用了雍正是自然繼位的說法。

    不過,對于這份繼位遺詔的真實性,國內清史界第一位給雍正皇帝翻案的學者馮爾康先生則表示懷疑。他認為,第一歷史檔案館里的這份繼位遺詔,其中一部分是康熙皇帝所寫,有一部分是雍正自己寫的。

    他說,康熙56年,群臣再次強烈要求皇帝立太子,因為當時的康熙年事已高,萬一駕崩,朝廷無主的局面勢必會使天下大亂。康熙理解大家的心情,于是在康熙56年寫了一份遺詔。遺詔中,康熙雖然花了很大篇幅講述自己的功績、皇家的家史,還提到努爾哈赤廢太子以后,被廢太子及其擁護者因為心中不滿而引發混亂的歷史,但在這份遺詔中,他還是沒有選立太子。結果,群臣仍然不滿意,又繼續追問。康熙依然采用拖延的辦法,始終沒有宣布皇太子是誰。康熙56年,這份遺詔向全國公布,供人們討論。這些事情在《清實錄》上均有詳細記載。

    學術界也有一個共識,康熙61年前,“太子虛位”是毋庸置疑的。馮先生說,《清實錄》記載: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康熙皇帝曾痛斥群臣,指責他們逼他立太子只是為了尋機擁立新主子,絲毫不關心他的心情。當時,皇太后已病危,她雖不是康熙的生母,但卻是康熙尊敬的長輩。與此同時,康熙最親近的兄長也病逝,康熙幾乎沒有可以交流的親近之人。《清實錄》中記有康熙當時說的一句話,大意是:從今以后,沒有人可以和我交談了。可以想見他當時心情的落寞。而且,年邁的康熙也飽受疾病折磨,腳腫得穿不上鞋。因此,馮先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不可能有再立太子的心情。

    雖然雍正自己解釋,康熙臨終前一天,召見了眾位皇子,隆科多宣讀了由他繼承皇位的遺詔。但馮先生認為,康熙生前不會有指定太子的親筆遺詔(不排除有口頭上交待的可能)。現存于一檔館的康熙遺詔一定是雍正年間偽造——前面一部分是康熙56年的遺詔,只是把康熙所述的做了56年的皇帝改成做了61年。第二部分則是雍正自己加上的關于誰做繼承人的內容。第三部分是按照慣例,把本應三年的守孝改成了守27天。這就是檔案館中現在所見的遺詔。

    馮先生透露,他見過兩份遺詔,其中一份是草稿,不是初稿,至少是第二稿。因為其中有錯誤,本來兩個字的空間寫了四個字。在內容上,稱康熙為“聖祖”,這完全是后來人的習慣,如果是康熙的原作,怎么可能稱自己為“聖祖”呢?后來,他還見過一個雍正年間公開過的正式文本的謄黃(即副本),這些錯誤被改正了過來。因此,馮先生認為,即使是檔案,也并非完全真實,但依靠檔案終歸是比憑空猜想值得信任的。我們不能依據這份遺詔就斷定雍正一定是自然繼位,也不能以此反推他一定篡奪了皇位。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