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謎樣的“瑤女”李唐妹:被俘入宮廷生下弘治帝

謎樣的“瑤女”李唐妹:被俘入宮廷生下弘治帝

  紀淑妃李唐妹,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瑤族女子。
  自幼父母雙亡的她,先是被人收養,後來被明朝軍隊俘入皇宮,並得明朝憲宗皇帝之寵。在宮中,李唐妹僥倖躲過了宮宮闈鬥爭逃過一死,1469年秘密生下了一子,這便是後來開創大明王朝“中興盛世”的開明皇帝朱祐樘(孝宗)。6年後,當朱祐樘認祖歸宗,李唐妹卻被萬貴妃害死。
  紀淑妃原名李唐妹,瑤族(一說壯族)。明景泰二年(1451年)出生於廣東連山縣永和鎮竹園寨(一說賀州桂嶺),自幼父母雙亡。幼年被廣西賀縣桂嶺一親戚所收養。成化二年(1466年)被明軍“俘入掖庭”。
  進京後授為女史,警敏通文字,得憲宗之寵,成化五年生下朱祐樘(孝宗);成化十一年6月被萬貴妃所害,享年24歲。成化二十三年孝宗即位,追謚生母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祟天承聖皇太后”,並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
  傳說李唐妹幼年患有皮膚病,後用連山竹園寨的一眼泉水洗澡,脫了一層皮,“麗質”生成。此眼泉水被後人稱為“皇后井”。
  當地傳說,李唐妹父母是隨著遊耕部落來到竹園寨墾荒種地的瑤民,李唐妹明景泰二年(1451年)出生於竹園寨,不久母親就患產後風去世,5歲那年父親也因勞累成疾撒手人寰。
  父母雙亡的李唐妹靠著養鴨度日,在瑤寨裏吃“百家飯”長大。因為營養不良,她染上了一身的皮膚病,時而結滿癩痂,時而皸裂潰爛。後來李唐妹在村後的一個泉水裏洗澡,不久皮膚病竟好了,全身脫了一層皮,不但皮膚比原來更加白嫩,而且長得越來越漂亮。
  一日,毗鄰的廣西賀縣桂嶺鄉部落頭人李福斌前來走親戚,看到李唐妹聰明伶俐,徵得寨人同意後就把她接到家中,讓她與自己的兒女們一同讀書識字。
  此時正值天順年間,兩廣官吏因強徵徭役、掠奪瑤山資源引發瑤民暴動。明成化元年(1465年),前來“剿瑤”的大將韓雍貪大喜功,將連山、連州、賀縣、陽朔、荔浦等縣許多無辜百姓當作“叛賊”戮殺,李福斌一家也未能倖免,女眷們則被“俘入掖庭”(入宮)。14歲的李唐妹由此到了京城。
  來到京城後,14歲的李唐妹因“李”、“紀”發音不清,在登記入冊時被登記為紀氏。因此,歷史上她一直被稱為“紀娘娘”,李唐妹一名便被人所遺忘。
  李唐妹先是在後宮養心殿、樂壽堂負責清理衛生,因為讀過書,《明史》中記載“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本蠻土官女,警敏通文字”,錢太后便“授以女史”。在明代,女史是負責管理文淵閣內藏書庫的工作人員。
  文淵閣收藏著中國歷代數十萬冊書籍,是專供皇帝或內閣大學士查閱史籍、讀書論史的地方。李唐妹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內藏書庫的各類書整理擺放好,並分類上架,或是根據皇室的需要拿書給他們看。
  一日,明憲宗退朝後閒著無事,巡視宮內經文化殿來到文淵閣,看到閣內窗明几淨,聞到淡淡芬芳撲鼻,心情大悅。明憲宗向李唐妹問及內藏之事,口齒伶俐的李唐妹不但應答詳明,而且清純俏麗的樣貌更讓憲宗著迷,當晚明憲宗對李唐妹寵幸有加,李唐妹也由此懷上龍種。《明史》卷《后妃列傳》之《孝穆紀太后傳》載:……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
  懷有龍種躲過宮闈鬥爭避免一死,李唐妹秘密生下了明孝宗朱祐樘。但在朱祐樘認祖歸宗後,李唐妹終是難逃毒手,被萬貴妃毒死。
  當時的明朝後宮由比憲宗大19歲的萬貴妃專權。這名侍寵橫行後宮的萬貴妃生過一子,但不足一月便夭折了,後不復娠,她因此心生妒忌,凡妃嬪宮女有受憲宗臨幸而結珠胎者,必使人逼之墮胎,不從者即遭暗害。
  李唐妹懷有龍種被萬氏偵知後,令太監和宮娥逼之墮胎。太監張敏和宮娥同情李唐妹遭遇,便謊報李唐妹患病,將其轉入宮女養病的“安樂堂”潛養,李唐妹因此逃過一劫。
  在被打入冷宮的正宮娘娘吳氏幫助下,李唐妹於成化五年產下大明唯一的皇子朱祐樘,他就是後來開創了大明皇朝“中興盛世”的開明皇帝明孝宗。產子後,為免禍害,李唐妹母子二人仍然在偏僻的“安樂堂”藏匿了數年。
  成化十一年(1474年)的一天,明憲宗在太監張敏幫他梳頭之際,看到鏡中的自己華發初生,嘆曰:老將至而無子。張敏斗膽將李唐妹一事說出。憲宗聞言大悅,立即趕到安樂堂將李唐妹母子接進後宮,不久朱祐樘被封為東宮太子,賜封李唐妹為淑妃並移居萬安宮。
  事情一傳開,萬貴妃忌恨惱怒,不久就派人將毒藥放入李唐妹的藥湯中,致其中毒身亡。
  關於出生地,少小離家的李唐妹留下了“來龍正是幢幡嶺,右手關欄玉印箱;門前向出梳兒嶺,九牛睡峒我家鄉。”一詩。孝宗曾三次派人尋覓母親出生地,未果。
  1487年朱祐樘登基,廟號孝宗。即位後,孝宗追謚生母李唐妹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祟天承聖皇太后”,並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
  對於李唐妹的出生地,《明史》記載她入宮時“幼不能知親族也”。孝宗記得在安樂堂與母親生活時,少小離家的李唐妹曾留下詩句描述家鄉:來龍正是幢幡嶺,右手關欄玉印箱;門前向出梳兒嶺,九牛睡峒我家鄉。
  為尋找母親詩中的家鄉,孝宗三次派出官吏秘密進入連、賀瑤僮(壯)中尋查。
  皇太后要尋親人這一消息,讓不少人動了歪腦筋。《明史》載:及帝使治後先塋,蠻中李姓者數輩,皆稱太后家,自言于使者……皇宮裏頭更先後有紀父貴、紀祖旺和陸氏、韋氏等冒充李唐妹親人。
  因多年戰亂,加上嶺南山高水遠道路艱難,尋查皇太后的族人都事倍功半,三次均無功而返。
  在禮部尚書耿裕的奏請下,明孝宗請禮部在桂林府建造了紀念母親及家族的聖母廟和聖母池,每有司歲時祀,都請桂林番王靖江王府的皇親們前往祭拜。
  連山學者認為,李唐妹出生於連山,一是竹園寨的地形地貌與李唐妹留下的詩歌描述十分相似,二是當地民間傳說與史載大體相同,三是竹園寨尚有李唐妹用過的“皇后井”。
  連山兩輪縣誌副主編、助理研究員莫自省(廣東民間文藝研究會會員)告訴記者,竹園寨右側有據傳是李唐妹生母之墓,墓地稱“黃幡倒地”,村後背山豈不是“ 來龍正是幢幡嶺”?墓右前方一山頭中間凹下去,很像一個放置玉印的印盒(箱),應了“右手關欄玉印箱”。墓的前方小山頭似一把彎彎的梳子,便是“梳兒嶺 ”,整個向陽村委會小盆地裏有九個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山包便是“九牛睡垌”。
  “當時孝宗皇帝數次派人查訪,也許因交通不便未能查訪到此;李唐妹宗族後來知悉她被封為皇太后,或許是因前面紀、陸、韋等人冒認被革職查辦,再不敢貿然去認也未可知。”莫自省說。
  而在賀州桂嶺民間,也流傳著李唐妹幼年被明朝軍隊虜入皇宮,並得明朝憲宗皇帝之寵,生下明皇帝朱祐樘的故事,內容與連山的民間傳說相倣。賀州的依據是,《明史•孝穆紀太后傳》記載:太后在宮中,嘗自言家賀縣,姓紀,幼不能知親族也……
  關於姓氏,連山學者認為李唐妹是隨著遊耕部落來到竹園寨懇荒種地的李姓瑤民,入宮時因發音不準而被錯誤記成“紀”。《明史》亦載:蠻中紀、李同音。賀州桂嶺也認同李唐妹本姓“李”這一說法。
  李唐妹的民族成分爭議較小,連山和賀州大都認同其瑤族身份,均言其出身於瑤族家庭。
  連山有學者提出異議:如果是瑤族的話,為何在《明實錄》卷三十二有“本蠻土官女”之說以及“而及貴、紀旺以僮(壯)人冒認”、“曉諭鄉鎮、市土僮(壯)人”兩種記載?因為當時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南蠻”,而僮(壯)族才有土官。這說明李唐妹可能是壯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