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中的台灣
老外眼中的台灣 台灣經驗 就是「倒垃圾」經驗
羅麗珠(Julia Ross),國籍:美國,在台:一年,現職:華盛頓DC的自由撰稿者。圖/Julia Ross提供
今年年初,許多台北市民都收到一張市長郝龍斌簽名的單張,那是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投書華盛頓郵報的文
章中譯:「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內容描述羅絲的「台灣經驗」:鉅細靡遺的垃圾分類、壯觀的等垃圾車隊伍,讓她回到美國深思:我對消費
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責任,「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兩年多前,身為自由撰稿者的羅絲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台灣研究,租住台北木柵,現已返美。經由
電子郵件,羅絲接受本報訪問,談她的投書與台灣經驗。
問:你的投書「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被官方大量散發,可以談談嗎?
答:文章刊出來已經四個月了,我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有台灣人跟我道謝,也有印度、美國、香港及歐洲的
回收業者,想知道台灣的資源回收作法。垃圾蒐集 方式迷人。
我回到美國之後,看到抗暖化這麼熱門,大家不斷在談「碳抵銷」,但消費還是這麼暢旺!我覺得可以分享
我在台灣學到的垃圾回收理念和作法,因為台灣經驗,我自己改變很多。
當我第一次在木柵把我的垃圾丟上垃圾車開始,我就被台灣的垃圾蒐集儀式給迷住了。在台灣,倒垃圾是件
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丟出去罷了,晚上丟、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外國朋友都該親眼體會一下: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
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像我在投書裡寫的:「我看見夜市的小吃攤老闆提著一大桶蛋殼,邊等垃圾車邊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幫
主人倒垃圾的菲傭提著垃圾袋,用家鄉話聊天,還交換廚房用品,熱鬧得像星期天早上的跳蚤市場。還有一
些拾荒者穿梭著想撿些紙板和報紙,可以多賣點錢。里長會出來吹哨子維持交通。」這些畫面至今還是很深刻。
垃圾丟出 才知浪費
我的房東太太幫我上了堂丟垃圾的速成班:先到便利商店去買政府規定的專用垃圾袋,你丟得多就得多花錢買
袋子。然後,在政府規定的時間才能把垃圾拿出去,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巷口等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
當你把自己的垃圾丟上車,你會看到你整個星期消耗了多少東西,你會覺得自己該為這些消耗負責。
有些房東會幫房客垃圾分類。我有位美國朋友一搬進他台北的套房,就丟了好幾袋的垃圾出來,結果他的房東
太太仔細檢視他的垃圾之後,責備他吃了太多糖,水果吃太少。他覺得很羞愧,隔天馬上買了一袋橘子,指望
房東太太會注意到他故意放在垃圾最上面的橘子皮。
我的房東太太是第一個教我怎麼搭公車、怎麼付車資的人。要先看司機座位旁邊的「上車投幣」或「下車投幣」燈號,這對剛到台灣的人,真的是很有用的資訊。
問:你會如何對美國友人形容台灣?
答:我想我會說,台灣是傳統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綜合體,很有趣,而且人民非常、非常友善。我從沒有在別的國家覺得如此自在。
台北食物 勝過上海
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陣子,比較兩地,我會說,第一,台北有更多人說英文,溝通更容易。第二是食物,上海食物太甜也太油了。所以當我在台北發現有這麼多不同的中國菜,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要說台灣有什麼事讓我抓狂,就是每次我到大賣場買東西,很多人都會盯著我的購物車看,想要知道這老外到底都吃些什麼,啊,我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