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謎﹕為何建都都短命﹖為何總被大屠殺﹖
有人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短命﹐這魔鬼般的咒語一直纏繞著朱元璋及其大明的開國大臣們……在眾多的不利因素﹐為什麼大明帝國最初還是將都城定在南京﹖
一﹑朱元璋建都南京之謎
明朝以前﹐中國歷代大一統帝國都毫不例外地定都在北方的關中或中原地區。那麼大明帝國為什麼定都南京﹖
朱元璋起自於南方﹐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將南京作為自己博弈天下的大本營﹐因此大明的定都從一開始就不同於歷史以往的大一統帝國﹐朱元璋當然首先會將眼光投在南京。但從大一統帝國的全方位角度來考慮定都南京確實也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其一是宿命論﹐有人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短命﹐這魔鬼般的咒語一直纏繞著朱元璋及其大明的開國大臣們﹔其二是軍事地理位置不利。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明顯地比南方少數民族要好鬥﹐帶有更大的攻擊性﹐他們常常“不安分”地從遊牧區南下侵擾到農耕區﹐這就給農耕文明區的民眾帶來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相對而言﹐建都北方勢必將大一統帝國的政治和軍事重點投在了北方﹐這樣可以迅速地就近調集軍事力量來應對。而定都南京﹐一旦北方邊關有事﹐常常會鞭長莫及﹔其三﹐沒有險要的軍事屏障。這一點至少說在冷兵器時代是相當重要的。既然有這麼多的不利因素﹐那為什麼大明帝國最初還是將都城定在南京呢﹖
第一﹐從財政經濟方面來看﹐宋元時中國經濟中心和重心已經南移。史書記載﹕當時“天下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換言之﹐南京是當時東南與南方各省經濟的樞紐﹐也是全國經濟的重心﹐甚至可以說就是全國經濟的中心﹐有這麼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為背景﹐南京作為大一統帝國的都城就絕不會有物質經濟之懮﹐這是定都北方所絕對無法與之比擬的。
第二﹐除了經濟因素以外﹐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視。宋元以後﹐中國的文化中心也已經轉移到南方來。元代時很多著名的文人畫家﹑戲曲家﹑藝術家等等﹐大都出自南方。南京及其江南地區文化氛圍濃厚﹐人傑地靈。
第三﹐大明帝國建立之初財力不足。大明剛剛開國﹐百廢待舉﹐如果要放棄南京折騰到別處建都﹐無疑要耗費很多的物力﹑財力﹐這對剛剛建立的大明帝國不啻一項沉重的負擔。
第四﹐感情因素。朱元璋從攻佔集慶到建立大明帝國﹐在南京前後已經呆了十二年。南京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心根據地和大本營﹐同時這塊熱土也見證了他一路的艱辛和豐功偉績。因此說朱元璋對南京還是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
第五﹐應天根基。從攻佔集慶那天起到考慮定都﹐朱元璋已經在南京城內外陸陸續續搞了很多城池建築﹐就是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講的“城市建設”﹐尤其是以1367年九月完工的新吳王宮即後來的明故宮為主體的明初南京城已經具備未來都城的雛形。如果要捨棄這些現成的建設到別的地方建都﹐節儉的朱元璋一下子還真不捨得。
第六﹐中堅反對。朱元璋身邊的這些開國大臣們﹐大多來自淮右的鳳陽﹑定遠鄉下﹐原來世代為農﹐他們來到南京﹐心理上已經覺得很不錯了。而且這時他們的歲數大都在不惑之年﹐假若執意要到北方去﹐他們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吃也吃不習慣﹐住也住不習慣﹐擱誰誰願意啊﹖總之在考慮遷都時﹐大臣們反對聲一片。
第七﹐偶發因素。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事業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在考察未來遷都之地西安以後突然病逝﹐最後促使了猶豫不決的朱元璋還是把都城放在南京。
朱元璋死後﹐自稱最類父親朱元璋﹑自詡朱元璋最為喜愛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屍骨未寒之時就密謀造反﹐後發動戰爭﹐將他的親侄兒朱允炆從皇位上趕了下來﹐自己當了皇帝﹐最終又將大明帝國的都城遷到了他的藩王大本營北平(後改名為北京)。(節選自《大明帝國與古都南京》馬渭源著)
二﹑曾國藩的南京大屠殺 作者﹕常青
天京解圍戰失敗後﹐李秀成被“嚴責革爵”。不久﹐洪秀全責令他領兵渡江﹐西襲湖北﹐意圖調走天京的圍敵。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軍數萬人從天京下關渡江﹐佔含山﹑巢縣﹑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隊渡江﹐並於3月佔浦口﹐4月佔江浦。進入皖北後﹐太平軍受到湘軍節節抵禦﹐屢攻不克。進至六安後﹐正值青黃不接﹐糧食奇缺﹐加之清軍防堵甚嚴﹐李秀成就放棄了原定進軍計劃﹐於5月19日撤了六安之圍﹐折往壽州﹐隨即東返天京。
這時﹐圍困天京的湘軍已增至3 萬餘人﹐並於6月13日佔領了聚寶門外各石壘。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在南渡過程中﹐太平軍被湘軍砲火打死和因飢餓而死者甚眾﹐渡至南岸進入天京城內的太平軍不到一萬五千人。6月25日﹐湘軍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軍又損失二萬餘人。至此﹐長江北岸完全被清軍佔領。太平軍實力進一步被削弱﹐天京解圍的希望也更加渺茫了。與此同時﹐蘇浙戰場也在淮軍的洋槍隊﹑左宗棠部湘軍的進攻下趨於瓦解。
湘軍於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長江北岸後﹐鮑超部南渡﹐紮營神策門(今中央門)外沿江一帶。9月﹐曾國荃部攻佔天京城東南的上方橋和城西南的江東橋﹐11月上旬又連續攻佔了城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以及秣陵關﹑中和橋﹐太平軍在紫金山西南的要點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國荃進紮城東孝陵衛。這時﹐湘軍已攻陷天京外圍的所有城鎮要點﹐天京城只有太平門﹑神策門尚與外界相通。外援斷絕。李秀成於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議﹕鑒於湘軍壕深壘固﹐圍困甚嚴﹐天京內無糧草﹐外援難至﹐不如棄城別走。洪秀全拒絕了﹐太平天國的最後一線希望喪失了。
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佔了紫金山巔的天保城。3月2日﹐曾國荃部進駐太平門﹑神策門外﹐完成對天京實現了合圍。3月14日﹐曾國荃部用雲梯攻城﹐但未得逞。從4月開始﹐湘軍在朝陽﹑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準備轟塌城牆。太平軍一面組織力量從城內對挖﹐進行破壞﹐一面構築月城﹐以便城牆轟塌後繼續組織抵抗。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終年51歲。此後﹐天京人心愈加不穩。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忠王李秀成執掌。
7月3日﹐湘軍攻佔天京城外最後一個據點地保城(即龍脖子)﹐從而能夠居高臨下﹐監視城內動靜。湘軍在龍脖子山麓修築砲臺數十座﹐對城內日夜轟擊﹐壓制太平軍的砲火﹐掩護挖掘地道。同時﹐在龍脖子山麓與城牆間大量填塞蘆葦﹑蒿草﹐上覆沙土﹐高與城齊﹐為攻城鋪平道路。半個月後﹐湘軍攻城準備基本完成。
李秀成見湘軍攻城在即﹐於7月18日深夜﹐選派千餘人偽裝湘軍﹐衝出城去﹐企圖破壞太平門附近的地道。結果被湘軍識破﹐只得退回城內。
7月19日晨﹐湘軍擔任主攻任務的部隊齊集太平門外。中午﹐湘軍用地雷轟塌城牆﹐蜂擁而入。太平軍紛紛以槍砲還擊﹐雖給清軍以重大殺傷﹐但沒能擋住湘軍的攻勢。與此同時﹐湘軍水師各營會同陸師奪取了水西﹑旱西兩門。傍晚前後﹐天京全城各門均為湘軍奪佔。天京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大部分戰死﹐一部分自焚﹐十餘萬人沒有一個投降的。
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湘軍進入天京(今南京)後﹐見人就殺﹐見屋就燒﹐見財物與女子就搶。直殺得天京城內血流成河﹐屍體湧進長江﹐幾乎使江水不流。據曾國藩記載﹐湘軍“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城內自偽宮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萬室焚燒﹐百物蕩盡﹐而貢院倖存”﹐ “自五代以來﹐生靈塗炭﹐殆無愈於今日。” 這次屠殺﹐是歷來南京災難中最慘烈的一次。屠城﹑焚燒城後﹐南京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到了。
上述日屠殺量超過了1937年使用機槍﹑大砲﹑炸藥的日軍。固然現在評價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有其局限性和殘酷性﹐但是這不應該成為湘軍屠殺男女老幼﹑糟蹋婦女的借口。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記載﹕“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清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所謂伏屍百萬﹐除了戰死者﹐就是曾國藩在城內外屠殺的平民。“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裏野無耕種﹐村無炊煙。”顯然這次屠殺最保守估計也應該在50萬人以上﹐清人所說的伏屍百萬也是有可能的。而屠城和對城市的毀壞程度也是歷史之冠。
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城最多有100萬人。可到光緒登極的1875年﹐人口還不到50萬。後來李鴻章署理兩江﹐認為南京城需要百年方可恢復。曾國藩因為在南京的屠殺手段殘暴﹐被人們稱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現在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
曾國藩於1872年在南京去世。六年後﹐在日本一個叫松井石根的人出生了。在清軍的天京屠殺73年後﹐這個日本人帶領著由日本人和朝鮮志願軍組成的軍隊在南京開始了屠殺。作為職業軍人﹐松井因為發動南京大屠殺﹐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裁定為甲級戰犯。但曾國藩的口碑卻從1980年代開始好轉﹐還成為很多中國人贊揚與崇拜的對象。
三﹑《南京!南京!》
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三國時期的東吳到近代史的太平天國﹐以後又作為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所在地。一段段歷史文化﹐一篇篇感人故事﹐都給南京帶來了無窮的魅力﹐虎踞龍盤﹐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玄武湖的美讓多少人感受詩情畫意。但是﹐無論中山陵的氣勢如何讓人汗顏﹐都無法改變戰爭的無情......近期﹐一部《南京!南京!》反應30多萬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殺害影片。再次讓我們記住這奇恥大辱﹐影片不僅僅只是歷史情景的再現﹐更應喚起中國人的愛國熱情。
南京淪陷到底是誰的責任﹖當時的國民政府抵抗不徹底﹐執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沒有對日本進行最徹底的抵抗﹐當時民心很散﹐缺乏凝聚力﹗全國沒有一個真正的抗日民族領袖﹐所以更多的防守自保﹐局部為戰﹐而不是一起聯合一致抗日。當時日本有六個師團﹐接近20萬士兵﹐我們的守軍只有12萬人﹐可是如果團結奮進﹐官民團結﹐日本武器即使再精良也不是可以隨便進入南京城的。當時日本軍國主力高度膨脹﹐完全服從日本天皇﹐沒有把中國人放在眼裏﹐自負感嚴重膨脹﹐所以對亂殺無辜已經沒有了感覺﹐日本的士兵中很多都是年輕人﹐已經完全被洗了腦﹐對手無寸鐵的百姓見人就殺﹐連續六周槍聲不斷﹐鮮血不止。那是中國民族的悲哀﹗
南京大屠殺給我們太多的啟迪﹐我們從電影中會看到那時的場景﹐會讓人感慨萬分﹐很多電影都細致的描述了當時南京的真實情況﹐看後令人心寒﹐義憤填膺。可是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對於我們應該化作一種力量﹐感受電影的蒙太奇藝術手法﹐我們會多了一些理性﹐《南京南京》場面宏大﹐更有我們喜歡的劉燁﹐高圓圓﹐範偉﹐江一燕﹐秦嵐﹐姚迪鼎力加盟﹐在保持了陸川電影一貫的風格基礎上﹐再一次對民主愛國熱情感召。抵抗侵略的頑強精神永遠值得提倡﹐夠了﹐每一個場景都發人深省。中華民族應該更加奮發強大﹗
記住這段歷史吧﹐並不僅僅只是記住對日本的仇視﹐當年參加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士兵們大部分已經離開了人世﹐我們不能再給人家輕視的機會﹗今天的世界﹐中國和日本為亞洲的繁榮重新戰略性的走到了一起﹐和平年代我們不需要拿起槍去拼殺了﹐但《南京!南京!》帶給我們所未有的心靈震撼﹐卻必需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