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金庸老師及網路---唐代近體詩(今體詩)之格律

金庸老師及網路---唐代近體詩(今體詩)之格律

金庸老師 -唐代近體詩(今體詩)之格律
  
唐代近體詩(今體詩)之格律:
  
1.  絕句-四句,可分為五言及七言。→韻腳 U不押韻
     1                 U,2                   
       上一句叫「出句」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韻   下一句叫「對句」,偶數句押韻 
     3                            U,4                   
       上一句叫「出句」第三句絕不可押韻    下一句叫「對句」,偶數句押韻
  
※押韻之字與不押韻之字,平仄必相反 ※(絕句可對仗,亦可不對仗)
  
例一:宿建德江 / 唐 孟浩然 五言絕句 (押真韻 韻腳:新、人)  
  
        出句 移舟泊煙渚,對句 日暮客愁新。   
       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出句 野曠天低樹,對句 江清月近人。
           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仄平
  
例二:回鄉偶書之二/ 唐 賀知章  七言絕句  (韻腳:多、磨、波)  別ㄅㄧㄝˋ
  
      出句 離別家鄉歲月多, 對句 近來人事半消磨。
            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句 惟有門前鏡湖水, 對句 春風不改舊時波。
            平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律詩-八句,亦分為五言及七言。→韻腳 U不押韻
      1              U,2                                     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韻                     偶數句押韻(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3              U ,4                                     
  單數句不可押韻                          偶數句押韻(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5              U    ,6                                       
      單數句不可押韻                          偶數句押韻(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7              U ,8                                     
      單數句不可押韻                          偶數句押韻(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1+2首聯(頭聯、起聯)            
3+4頜ㄏㄢˋ聯 / 要各自對仗                     
5+6頸聯(腹聯) / 要各自對仗      
7+8末聯(尾聯、收聯)
(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注意-近體詩:
1.       凡是單數句都叫「出句」,偶數句都叫「對句」。
2.       唐代的近體詩句法整齊,一律五言到底或七言到底,絕無雜言;凡是出現雜言者,就可能是古詩或樂府詩。
3.       律詩每二句為一聯,全詩分為四聯,中間二聯要各自對仗;然而亦有不對仗者,其乃著重於意境,而不重格律。
4.       律詩一個韻壓到底,而且都是壓平聲或者是仄聲,平仄不可壓在一塊。
5.       大致而言,國語注意符號的第一聲或第二聲屬於古音的「平聲」,國語注意符號的第三聲或第四聲或輕聲屬於古音的「仄聲」。
  
例: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健/田園詩人 (五言律詩) 韻腳:林、深、心、音
  
出句     清晨入古寺,    對句 初日照高林。    此二句→→→→(對仗)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出句     竹徑通幽處,    對句 禪房花木深。   「竹」徑 ㄓㄨˋ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出句     山光悅鳥性,    對句 潭影空人心。    此二句→→→→(對仗)
             平平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
出句     萬籟此俱寂,    對句 惟餘鐘磬音。   「俱 寂」ㄐㄩ ㄐㄧˋ 「磬」ㄑㄧㄥˋ  鐘磬→指木魚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山光悅鳥性→使用擬人法及移情作用
  
  唐詩的格律 (出處網路)
  
中國的詩歌發展到唐代,形成了新的格律形式,因而有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別。唐人把唐以前(即《詩經》)至魏晉南北朝)的詩統稱為「古體詩」(又叫做「古詩」),把唐代新興的格律詩叫做「近體詩」,這些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唐代近體詩,共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每首共有八句,詩句有五言與七言兩類,即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簡稱五律、七律。
絕詩的篇幅是律詩的一半,每首只有四句,也升為五言與七言兩類,即五言絕詩和七言絕詩,簡稱五絕、七絕。
一、從句式、押韻、平仄、對仗等幾方面來看,近體詩有以下的特點﹕
(一)在句式方面,近體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即所謂詩有定句,句有定字﹕
1.五言律詩是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全詩共四十字。
2.七言律詩是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全詩共五十六字
3.五言絕詩是每首四句,每句五字,全詩共二十八字。
4.七言絕詩是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全詩共二十八字。
(二)在押韻方面,押韻的位置都是在句子的最後一字。無論是律詩還是絕詩,近體詩在押韻方面都有相同的限制﹕
1.每首詩的偶句(即雙數句)句末必須押韻﹕奇句(即單數句)不可押韻﹔只有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但無論押韻與否,均不計算在韻腳內。
2.押韻必須一韻到底,即一首詩從開始到結束只容許押一個韻,中間不許換韻。
3.押韻必須用平聲韻,即韻腳字要用平聲字﹔但也有極少數詩歌是押仄聲韻。
4.用作韻腳的字不可重複。
(三)在平仄方面,漢字的音調可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又可分為平、仄兩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上、去、入三聲。
近體詩和古體詩最大的不同就足講究平仄,交錯使用平聲和仄聲”,借助平聲和仄聲的差別,構成高低長短互相交替的節奏,形成聲調的和諧美妙。因此近體詩每句中的每一個字是用平聲還是仄聲,都有明確規定,不能隨便變換。
(四)在對仗方面,近體詩中的句子要運用對偶手法,即要求句子的句式相同、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音節相對(如平聲對仄聲)。
對仗的要求主要是指律詩而言的。律詩必須使用對仗,而且對仗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律詩共八句,第三、四包(即頷聯)必須對仗﹔第五、六句(即頸聯)也必須對仗。至於第一、二句(即首聯)和第七、八首句(即尾聯),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至於絕詩的對仗,則並無限制﹕詩中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即使對仗,位置也不作限制。
在律詩和絕詩之外,近體詩還有一種比較少用的形式,即「排律」,又稱「長律」。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有些排律甚至長達百句以上的﹔也分為五言長律和七言長律兩類﹕除首尾兩聯外,排律的其他所有句子,必須每兩句作一對偶﹔平仄和押韻的要求,則與律詩完全相同。  
二、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說的,所以兩者比較,更能見到各自的特點﹕
(一)近體詩只有整齊的五言或七言,古體詩則既有整齊的五言、七言,也有夾雜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以至九言、十言的雜言,當然不一定都出現在一首詩歌裏。
(二)近體詩的句數是固定不變的,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再長就是排律了,絕句都是四句一首,律詩都是八句一首。古體詩則句數不限,長短不齊,有整齊五言、七言以至九言。 
(三)近體詩限定押平聲韻,古體詩則平仄韻都可使用。
(四)近體詩除了討句可能押韻外,一律是偶數句押韻。古體詩雖然主要是偶數句押韻,但還有其他變化,例如曹丕《燕歌行》便是句句用韻的。
(五)近體詩每首限用一個韻,而古體詩則可以轉韻。
(六)近體詩講究聲調,要求平仄合於格律。古體詩則並不刻意講究聲調,對平仄並無特別要求,只是聽其自然。
(七)近體詩中的律詩要用對仗,古詩則一般不用對仗,偶然出現對仗的句子,但只是出於自然,並非刻意講求。

  詩律(出處網路)
  
絕句
  ※  五絕仄起  首句不押韻     ※  五絕仄起  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  五絕平起  首句不押韻     ※  五絕平起  首句押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  七絕平起  首句不押韻     ※  七絕平起  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七絕仄起  首句不押韻     ※  七絕仄起  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律詩
  ※  五律仄起  首句不押韻     ※  五律仄起  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  五律平起  首句不押韻     ※  五律平起  首句押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  七律平起  首句不押韻       ※  七律平起  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七律仄起  首句不押韻       ※  七律仄起  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  孤平
  ※  平平仄仄平」改為「仄平仄仄平」則全句除韻腳外,只有第二字是平聲。
  ※  一句詩中,凡是兩個仄聲字中間夾一個平聲字,不論其它地方是否有平聲字,如「仄仄平平仄仄平」改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即是孤平。
◎  三字尾
  ※  不要下三平、下三仄
  ※  三字尾標準格式:A平平仄、B仄仄平、C平仄仄、D仄平平  
◎  拗救
  ※  句中平仄不合格律:拗句
  ※  句中不合格律的字:拗字
  ※  當句救:如「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應仄而改平,則第五字改為仄聲以達抝作用。
  ※  對句救:如出句為「平平仄平仄 」,則對句改為「仄仄平仄平 」以救之。
◎  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
  ※  五言之五,七言之七,必合格律
  ※  五言之二,七言之四,不平聲落單
  ※  五言之四,七言之六,盡量不平聲落單
  ※  七言之一,可平可仄
  ※  「平平仄平仄」,是唐人常用句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