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史前時代
史前時代的文化遺址
1.舊石器時代晚期 長濱文化、網型文化
2.新石器時代早期 大坌坑文化
3.新石器時代中期 圓山文化、老崩山系統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海岸繩紋陶文化
4.新石器時代晚期 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圓文化、土地公系統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大坑文化、麒麟文化
5.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舊社系統、番社後系統)、番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鳶松文化、北葉文化、龜山文化、靜浦文化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晚期:
1.分布在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的長濱文化(距今5萬年~1萬5千年)
2.西海岸中北部丘陵臺地地區的網形文化(距今5萬年~8千年)
兩者與廣西新州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出土遺物相似。
長濱文化以石片器為主的礫石工業傳統,網形文化伯公壟遺址,出土的尖器、刮器、砍砸器,均可能來自中國廣西地區。
長濱文化主要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漁撈,傾向海域資源;而網形文化可能以陸域資源為主。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早期
大坌坑文化(距今7000~4700年):陶器稱繩紋陶,手製、質地鬆軟,只有缽罐兩種,口緣低矮、厚重,外側有一道突脊。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與中國閩粵文化有關。其生活方式為刀耕火種,但主要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漁撈。
新石器時代中期
圓山文化以臺北盆地北側為中心,以淺棕色素面的陶器為主,石器中有少見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錛,與同期其他文化不同,有外來移民文化特質。
北部的訊塘埔類型、紅毛港類型,和中南部以繩紋紅陶為主的牛罵頭、牛稠子文化。距今4500~3500年都有繩紋陶器的特質,圓山文化有大型砥石,是聚落公共財產,顯示已有社會組織,以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直肢葬、甕棺葬、耳飾、玦型器陪葬,有拔牙習俗。
新石器時代晚期
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園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距今3500~2000年出現精美的彩陶、黑陶器型,有很大變化種類增加,出現少量的三足器。麒麟文化有巨石崇拜。
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崁頂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北葉文化、靜浦文化距今2000~400年。 十三行文化以紅褐色夾砂陶為主,有煉鐵技術、屈肢葬;番仔園文化採俯身葬;北葉文化為短長方形石板棺葬;靜浦文化採長方形石板直肢葬,晚期改採坐姿屈肢式,顯示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