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輝煌的拜占庭文化
拜占庭帝國(395年至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亦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帝制國家。核心地區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幹半島,領土範圍極其廣袤,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極盛時期的領土還包括意大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被稱為「羅馬帝國」。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的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國」(The Byzantine Empire)這一稱呼,這便是拜占庭一詞的由來。
拜占庭帝國在歷史上僅存在了1100餘年,但它在學術和藝術領域的成就和影響卻是巨大的,並深深影響著歐洲和東地中海各國文明的發展和走向,以至在這片廣袤的區域內隨處可見拜占庭風格的建築和古物。拜占庭帝國在其11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中保存下來的古典希臘和羅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維,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引發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並對人類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留下了它不可磨滅的印跡。
宗教對於拜占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無論是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內容、建築風格,還是內外裝飾設計,無不受到宗教的極大影響。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立國之本,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拜占庭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其裝飾性、抽像性和宗教寓意。存世的拜占庭藝術作品大多是教堂裡的鑲嵌畫、壁畫和繪畫手卷。馬賽克鑲嵌畫多為裝飾性的,平面構圖公式化,喜用光輝耀目的顏色。拜占庭的聖像用小塊馬賽克或顏料拼出圖案,加以金銀、琺琅、象牙裝飾,用珠寶鑲嵌。拜占庭聖像藝術對後來俄羅斯、希臘等東正教(希臘正教)國家宗教藝術有很大影響,薩珊波斯的細密畫技術也來自拜占庭馬賽克聖像的細密鑲嵌技術。
拜占庭人相信,上天的力量顯示在皇帝和教會的財富上。皇宮和聖索非亞大教堂越是豪華,就越能證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來世生活的高貴,因此皇宮和索非亞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寶庫。1204年,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裡發現了1700多座由黃金、珍珠、寶石和琺琅做成的小型聖壇,40000多個金銀香爐和聖物盒,以及無數堆積如山的財寶。在存世的拜占庭工藝品中,最精緻的當屬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壇組雕,它由黃金、琺琅、珍珠和寶石製成。
紫色是拜占庭皇室的專用顏色,皇宮寢室中會懸掛紫色的絲綢裝飾,因此拜占庭皇帝的子女被稱為「紫衣貴族」,意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拜占庭的皇帝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是整個帝國的象徵,也是最高政治領袖、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宗教的最高主宰者。
從4世紀到1453年,拜占庭文化經歷了形成、發展、繁榮和衰落四個階段,在其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尚古傾向,這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位於亞歐大陸交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拜占庭文明,在中世紀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文明混融了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亞洲東方文化,繼承它們的優點並發揚光大。在一千多年的帝國發展中,拜占庭文化涉足宗教、法學、史學、文學、教育、建築和藝術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並對中古西歐文化、斯拉夫文化、文藝復興的發展和阿拉伯文化都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拜占庭文明極具先進性,即廣泛的文化來源、進步的社會制度、體系完備的神教和卓越的文化成就。
拜占庭繼承古希臘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在拜占庭文化中,不同於當時其他基督教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占星術、星象和預言的迷信。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國受古代希臘、西亞、古印度、埃及等東方文化影響的程度。在光輝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理性光明穿過教皇和封建制度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在拜占庭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拜占庭藝術充滿了象徵主義,融合了古典藝術的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的抽像特質,這種魅力後來也影響到繪畫、設計、建築等各個美學領域。拜占庭的藝術風格強勢且極具特色,辨識度非常高,強調鑲貼藝術,追求繽紛多變的裝飾性,善於用彩色玻璃管和金色背景創造閃亮的光色效果,並將馬賽克藝術發展到極致。拜占庭藝術的張力和震撼質感是用任何華麗的辭藻也詮釋不了的,奢靡與富饒之感在金色陽光的照耀下永遠絢爛得無以復加。金色的馬賽克壁畫印花、華麗的寶石鑲嵌、代表宗教與至高無上皇權的王冠,每一處細節都美得不可方物,復古迷人,華貴優雅。這種繁複的美像籐條一樣纏繞著女人的慾望,獵盡男人的目光,擁有魔幻般的吸睛之力。
拜占庭時期的馬賽克鑲嵌畫是藝術的巔峰和代表。古希臘羅馬地區和古代東方地區各自的鑲嵌畫傳統為拜占庭鑲嵌畫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帝國初期隨著基督教的發展,鑲嵌畫作為教堂裝飾的最佳選擇經歷了繪製位置的轉移和內容的變遷,但同時保留著古典文化的色彩。拜占庭帝國中期,聖像破壞運動給宗教藝術帶來巨大損失的同時,卻為世俗內容的鑲嵌畫提供了發展機會。在聖像破壞運動後,基督教的相關理論穩定下來,鑲嵌畫也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其中聖母像隨著聖母崇拜的興盛而備受人們喜愛,這段時間是拜占庭鑲嵌畫的鼎盛時期。帝國晚期鑲嵌畫藝術開始擺脫嚴格的規制束縛,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出現了人文主義的傾向。最終鑲嵌畫因拜占庭帝國的衰敗而走向沒落,被相對廉價的壁畫所取代,但在受拜占庭文化影響的其他地區卻得到了較為持久的重視和發展。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的一座城堡。公元395年,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西羅馬的首都仍設在當時的羅馬,而東羅馬則將首都遷至拜占庭,國家名字也就順其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建築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一種建築風格和文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築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由於地理關係,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建築風格,並對後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築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築的圓形穹頂通常以最崇尚的金色作為主色調,配以各種鮮艷的顏色作為輔助,馬賽克的裝飾壁畫、拜占庭設計中最擅長的鏤空和鑲嵌技藝,再加上誇張直白的花紋和圖案,在艷陽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帝國之感盡顯。宗教的影響淋漓盡致地體現在拜占庭的建築風格上。拜占庭建築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4世紀至6世紀)、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和後期(13至15世紀)。前期是拜占庭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樣式,城牆被修建成皇城的模樣,代表建築有君士坦丁堡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拜占庭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公元6世紀,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拜占庭建築中的穹頂是建築的重點,整體建築造型中心突出,又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是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內部空間與外部立面相得益彰。在內部裝飾上拜占庭建築也極具特色,牆面往往鋪貼彩色大理石,馬賽克是用半透明的小塊彩色玻璃鑲嵌而成,保持了大面積色調的統一性,彩漆裝飾鮮艷豐盈,每個細節交相輝映,彰顯出拜占庭建築的奢華與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