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圍城打援的經典戰例
古往今來,軍事家們都忌諱兩線作戰。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在唐王朝定鼎中原的決定性虎牢戰役中,李世民敢於打破兵家之大忌,分兵作戰,圍城打援,一舉消滅了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勁敵,堪稱歷史上難以複製的經典戰例。隋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一時間天下大亂。一些貴族和地方官吏也打著各自的政治算盤,紛紛起兵反隋。經過慘烈搏殺,在虎牢決戰爆發前,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有三大集團即關中的李淵集團,河北的竇建德集團,河南的王世充集團。
唐武德三年(620)七月,李淵採取先王后竇、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在派遣使者穩住竇建德的同時,派李世民統率唐軍精銳主力8萬進攻王世充集團。面對強敵,王世充令子侄分別據守洛陽、虎牢、懷州(今河南沁陽)等要點,親自率步騎3萬迎戰李世民。王世充所部長於守城而不善野戰,面對以騎兵為主的唐軍,王世充經過幾番激戰,連連敗北,不得不撤回洛陽固守。李世民取得戰役主動權後,決定先掃清外圍,再攻取王世充老巢洛陽。經過八個月的連續作戰,唐軍陸續攻佔了洛陽外圍包括戰略要地虎牢關在內的河南50餘州。621年二月,李世民率軍合圍洛陽。
此時,困守孤城的王世充處境極難,幾次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卻毫無效果;洛陽被圍困日久,城中嚴重缺糧,餓死不計其數,城中3萬戶人口只剩下3千戶。然王世充儘管缺乏糧草、民心不穩,但仍拚死抵抗,唐軍四面攻之,晝夜不息,旬餘不克。長時間的戰事也令唐軍疲憊不堪,人心厭戰,很多人要求解圍而去,就連李淵亦密敕世民使還。關鍵時刻,李世民派人向李淵分析了戰場形勢,世充得地雖多,率皆羈屬,號令所行,唯洛陽一城而已,智盡力窮,克在朝夕。今若旋師,賊勢復振,更相連結,後必難圖!。說服李淵繼續圍城。隨即李世民嚴令全軍:「洛陽未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
就在李世民、王世充相持不下的時候,竇建德決定親自率軍援救王世充。竇建德早不出兵、晚不出兵,偏在洛陽快要支撐不住、唐軍也師老將疲之時才出兵,顯然是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當然,他坐山觀虎鬥已久,也有來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竇建德的謀士們早已經為他設計了先聯合王世充擊唐,然後相機消滅王世充,再進而奪取天下的策略。
公元621年三月,竇建德親率10餘萬兵馬(號稱三十萬)西援洛陽。竇建德所部強悍善戰,負責牽制竇建德的唐軍很快就被擊潰。竇軍的推進速度極快,連下管州(今河南鄭州)、滎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等地,直抵虎牢以東的東原一帶(即東廣武,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顯然,對於在洛陽攻堅戰中疲憊不堪的唐軍來說,竇建德大軍的到來真真不是一個好消息。面對洛陽堅城未下、竇軍驟至的不利形勢,李世民召集諸將商討對策。
會上,包括屈突通等名將在內的大多數唐軍將領認為唐軍腹背受敵,難以兩線作戰,主張暫退以避敵鋒。只有郭孝恪、薛收等人正確分析了形勢,主張在分兵圍困洛陽孤城的同時由唐軍主力扼守虎牢,阻止竇軍的西進,先消滅竇建德軍,屆時洛陽城就能不攻自下。
李世民採納了這一建議,併力排眾議,果斷決定分兵圍困洛陽,同時佔據虎牢要地,阻止竇軍西進。隨即李世民令李元吉、屈突通等繼續圍攻洛陽;自己則率精兵3500人火速行軍,進據虎牢阻援。虎牢關,北瀕黃河,南依嵩山,當東西交通要衝,扼中原腹地,素有九州咽喉之稱和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的說法,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李世民抵達虎牢關後,加上陸續來援的軍隊,所部估計在萬人左右。
至虎牢的次日,李世民即親率精騎500偵察竇建德軍的情況。他派遣李世勣、秦叔寶、程知節等分路埋伏,自己與尉遲敬德等僅以數騎至竇軍軍營前引誘竇建德出動騎兵追擊。待竇騎兵進入預先設伏地點之後,李世勣等分路突襲殺敵三百餘,挫抑了竇軍的鋒芒。此後,李世民據虎牢天險,並不出戰。竇軍被阻於虎牢月餘,不得西進,且數戰不利,士氣低落,將士思歸。四月間,竇軍的糧道又被唐軍抄襲,大將張青特被俘,軍心進一步渙散,處境更為不利。
此時,謀士凌敬勸諫竇建德改變作戰計劃,行圍魏救趙之策。建議竇建德率主力渡黃河,翻越太行山,入上黨,攻佔汾陽、太原,以震駭關中,迫使唐軍回師援救,以解洛陽之圍。並指出如此有三利:一則蹈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萬全;二則拓地收眾,形勢益強;三則關中震駭,鄭圍自解。為今之策,無以易此。
竇建德認為凌敬的分析有道理,準備採納,但不想諸將因受王世充使者的賄賂,都主張直接救洛陽,凌敬書生,安知戰事,其言豈可用也!於是,凌敬的合理建議被擱置,竇軍與唐軍繼續膠著於虎牢一線,越來越陷入被動。此時,就連竇建德之妻都看出形勢不對勁,「祭酒(指凌敬)之言不可違也。今大王自滏口乘唐國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關中,唐必還師自救,鄭圍何憂不解!若頓兵於此,老師費財,欲求成功,在於何日?」不料一世英雄竇建德似乎迷了心竅,竟說:「此非女子所知!吾來救鄭,鄭今倒懸,亡在朝夕,吾乃捨之而去,是畏敵而棄信也,不可。」。
竇建德在戰略、戰術上連連失著,諜報工作也出現重大漏洞。竇建德伺唐軍芻(馬草)盡,牧馬於河北,將襲武牢。不料這一軍事機密竟為李世民獲悉。於是,李世民遂決定將計就計,五月初一日,李世民在觀察了竇軍情況後,故意留馬千餘匹在河渚,以誘竇建德軍出戰。次日,竇軍果然中計,出動全軍,綿延20里,鼓行而進。李世民按兵不動,嚴陣以待,使竇軍無隙可乘,同時預伏精銳騎兵,準備出擊。
竇建德沿汜水列陣良久,士卒飢餓疲乏,都坐倒在地上,士卒間又爭著喝水,秩序一片混亂。李世民觀察到這些跡象後,即派宇文士及以300精騎先行試陣,並指示說:「如竇軍嚴整不動,即回軍返陣:如其陣勢有動,則可引兵繼續東進。」宇文士及至竇軍陣前,竇軍的陣勢即開始動搖。李世民見狀,當機立斷,下令出戰,並親率騎兵先出,實施斬首行動,直撲竇建德的統帥部。當時竇建德正召集群臣議事,唐軍騎兵驟然而至。此時,竇建德竟驚慌失措,自亂陣腳,未能組織起得力反擊。在唐軍騎兵的強力突擊下,竇軍全線潰逃。唐軍乘勝追擊30里,斬殺竇軍3000餘,俘獲5萬餘人,竇建德本人也負傷被俘,盛極一時的竇建德竟全軍覆滅。
唐軍取得虎牢之戰的勝利後,旋以主力回師洛陽城下。王世充此時內外交困,走投無路,於絕望之中獻城投降。經此一戰,唐軍消滅竇建德主力,又迫降了洛陽王世充的殘餘守軍,從而奪取了中原,取得一箭雙鵰的重大勝利。這也是李唐統一全國的最關鍵一戰。至此,唐王朝的統一事業基本完成。
虎牢之戰中,李世民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的卓越指揮才能:一是能果斷打破常規,兩線作戰,圍城打援,顯示出相當出眾的魄力。二是能料敵制勝,先期佔據戰略要地虎牢,扼住對方咽喉。三是注意觀察敵情,能臨機應變,將計就計,利用敵人驕傲輕敵、兵疲將惰等弱點,及時發起奇兵突襲,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打擊。四是在採取突襲行動時,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兵力攻打竇軍統帥部,造成其指揮中樞的癱瘓,取得全勝。
相形之下,竇建德遠遠遜色於李世民。首先,他對此次解圍戰準備並不充分。其次,他勞師遠征,沒能盡全力先攻佔虎牢,戰略上已失地利優勢。第三,他未能正確判明唐軍的作戰意圖,也未能虛心採納謀士繞過虎牢、乘虛迂迴北上威脅關中、以解洛陽之圍的合理建議,反而一味堅攻硬拚,不知靈活應變,這就使自己錯過了避免失敗的唯一良機。第四,面對唐軍的突襲,竇建德一遇變故即驚慌失措,事起倉促即意志崩潰,這就難免落得兵敗如山倒、束手就擒的可悲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