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老人要學會溝通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護士與病人溝通當成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交談,形成一種一問一答的形式,護士問得多,病人由於受病情、環境、年齡、文化程度的限制,回答得少,導致溝通的效果不佳。只有抓住與病人溝通的契機,選擇不同溝通方式,以此來適應不同的病人,才能提高護士與病人溝通的效果。現就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抓住契機與病人溝通談幾點體會。
1 尊重病人是溝通的基礎
在護士與患者的溝通中,首先是禮節式的溝通,體現在護士一方面就是在尊重病人的基礎上,認真做好每一項護理操作,得到病人的信任,讓病人樂於與護士溝通,才能達到有效的護士與病人的溝通。如一位76歲老大媽,患甲亢型心臟病,入院時病情較重,我幾次與她談話,她都用很簡單地幾句話回答我,但通過一周的治療和護理,尤其是我每次查房時都能主動地說:「大媽您好,你今天感覺如何。」,而且天天堅持「一針見血」地給她輸液,做好每一項護理工作,慢慢的我們交談的內容逐漸多了起來,老人和我無話不談。
2 溝通要抓住、抓准機會
古希臘著名醫生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有二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護士也是一樣,護理工作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談到護士與病人的溝通時,首先是護士要更新觀念,每每談到收集資料,和病人交談,我們的護士就理解成要有一定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正式地和病人交談。病人能否接收呢?是否願意和我們溝通呢?我們常常見到病人和醫生的交談,目的性非常明確,採集病史、根據癥狀和體征合理的用藥,在病人看來這種溝通是正常的,也是病人期待的。
其中我體會最深的就是溝通要隨時觀察病人,抓住機會交談。整體護理是對病人進行全方位的護理,要使病人了解護理工作不是只管打針、發葯,還包括許多健康教育的內容。與病人溝通就要針對病人在住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抓住溝通的時機,隨時隨地的有目的地進行。
與病人溝通還要抓准機會。護士每天都要和病人接觸,細心觀察每個病人的心理變化,選擇時機和病人交流。臨床中,經常可以遇到許多兒女因工作忙沒能按探視時間來看望病人,當同病室病友的子女坐在病人身旁時,有些家屬沒來的病人就獨自一人落淚,查房中我們發現了這一問題。
因此,每當探視時間我們就主動坐在他(她)們的床邊,耐心地安慰他(她)們,同其他探視的子女一樣,和他(她)們聊天,還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教會他(她)們如何準確地數自己的脈搏,心臟病人如何進行自我保健等。這樣既消除了病人的心理壓力,又抓住了與病人溝通的契機。因此,我體會到護士應會「察顏觀色」才能抓准機會與病人溝通。
3 與不同文化層次的病人溝通要抓住不同的契機
我們的病人來自四面八方,年齡的差異,文化程度的不同,要求我們每名護士在護患溝通中要對病人有所了解,才能採取不同的方法,抓住契機和病人進行溝通。在臨床護理中,經常能遇到很多患同樣疾病的病人,但由於文化程度的不同,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差距非常大,這是因為,文化層次高的病人,經常閱讀自身所患疾病的書籍,而且他們對自己所服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對每日更改治療藥物非常敏感,護士應抓住這一時機,給這類病人講解所更改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並且就病人提出的問題進行準確的回答。
然而,對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在與病人溝通中,抓住病人對所患疾病不了解,不知道經常誘發疾病的原因,及更想知道自己預后的這一心理,耐心地給病人講解一些病人能接受的醫學知識,引導病人提問,針對病人提問,進行回答,讓病人樹立良好的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回答病人提問題時,應以事實求是的態度,知道多少回答多少,不知道的,查閱有關資料后再回答。從而,也獲得了良好的溝通效果。
4 探視時間是與病人溝通的良好契機
在溝通中,還應重視與病人家屬的溝通,護士應該尊重病人的親屬,通過與他們進行溝通,了解病人需要哪一類的心理支持,並鼓勵病人與自己所喜歡的人接觸。往往這些來自親人和好友的心理支持,對病人有信心接受治療和護理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處理與家屬的關係時應做到和氣、耐心、主動,以表現出護士良好的修養並體現出護理工作的藝術性,力求減輕家屬的心理負擔,使之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從而得到家屬對護士工作的幫助和支持,共同為病人解除思想負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當前,高科技給醫療帶來了很多新的治療方法,如心臟病的介入性治療。
無疑給心臟病人帶來了無需外科手術就能進行冠心病的治療。但病人對介入性治療和知識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有些問題病人可直接問醫生、護士,有些涉及醫療問題病人不好問醫生、護士。我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位病人,在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的前一天,護士在做手術前的心理護理時,病人提出了很多問題,護士都做了一一的解答,但總感覺病人有很大的心理負擔,家屬來探視時,護士主動到病人身邊,向家屬介紹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的過程及術后的療效,家屬聽了護士的介紹后,說出了術前病人最大的心理負擔。
原來,病人在行介入性心臟病治療前,閱讀過許多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對手術的成功沒有什麼大的顧慮,最擔心的是手術所用導管的問題,他聽說有的醫院因重複使用導管而消毒不嚴格,造成病人術后感染的例子。 知道病人的心理問題后,護士將我科導管室護士請來,給病人介紹了行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的所有導管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導管,而且導管室和手術室一樣,是完全密閉無菌的,醫院對行各種介入性治療是有嚴格無菌制度要求的,這點請病人及家屬放心。病人及家屬聽后,家屬主動地和病人說:「護士給您講得非常清楚,介入性治療的導管是一次性使用的,不會因導管而引起感染,這下您可以放心了」。
病人手術成功后,護士再去看病人時,病人說:「感謝你,要不是手術前一天你給我介紹的知識,我想我的手術可能不會成功」。我們知道病人將手術的成功說成是護理工作的成效,無疑是對護理工作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因此,在與病人溝通時,不能忽視病人的家屬。顯然,利用探視時間與病人溝通是良好的契機。
鮑偉爾(Powell)認為,溝通交流分五個層次即:禮節性的溝通、陳述事實的溝通、分享個人的想法和判斷、分享感覺、尖峰式溝通。目前我們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能實現前二種的溝通方式,後幾種溝通方式還有待于在前二種溝通的基礎上逐步實現。
在臨床護理中與病人溝通對護士來說是一種藝術,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也是整體護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的親身實踐,說明了一個問題,與病人溝通的基礎是尊重病人。溝通還要抓住、抓准機會,對不同文化層次的病人也要尋找並把握不同的溝通契機,使護患溝通從禮節性的溝通逐漸上升到更高層次的溝通,從而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