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了解孩子的感覺

了解孩子的感覺

通常,父母無法給孩子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明白自己是具有差異的,或者根本就希望孩子看不到這份差異。當孩子自覺到自己正朝失敗的方向走時──無論原因是自己無法完成某件事,或是別人的反應所造成的──這種負面情緒作用不僅會影響他們當下的情緒反應,也可能左右往後一生對自己的看法。在他人眼中或許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會成為影響孩子日後成人時的生活重心。

我在許多成人身上看到了這個現象,從事業有成的大公司副總裁,到在速食店賺取最低工資的人都有。對許多人而言,即使行為改變,某些特定感覺仍持續存在。

他們之所以會深藏這些感覺,很可能是因為面對這些感覺時會很痛苦,或者不願意讓大人失望,也可能是他們根本不完全了解這些感覺。就我個人的臨床經驗發現,如果能在孩子幼小時期及早根除或避免這種失敗的感覺,這些陰影便不容易跟隨他們至成年期。很不幸地,反之亦然;挫敗的感覺很可能會縈繞好幾年,甚至終其一生。

小孩子的耳朵就像微調接收器一樣,他們聽不到影射、意義細微或抽象的字句。從父母話語中,他們只聽到具體的、簡單的字句。比方像「不行」、「不好」、「錯」、「很糟糕」等,這些字有可能會蓋過或讓他們聽不進其它字句。明智選擇你說話的用語。但那並不表示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們不必面對負面的後果;而是父母可以選擇性言語傳達他們內心的顧慮。

找出因失敗所造成的明顯以及不明顯情緒反應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情緒反應會以各種形態出現來掩飾失敗,如興趣缺缺、耍寶搞笑、不情不願、裝病或憤怒。想想看你的孩子上一次表現出上述其中一種情緒反應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自問以下三個問題:

1.那種情緒反應是洽當的,還是不洽當的?
2.該情緒反應是屬於情況範圍內,還是無理取鬧?
3.這種行為表現是否出現於反常例外的情況(比方說,你要求孩子做些他/她不是很拿手的事情)?

在本篇文章當中,你將學到如何辨識這些用來掩飾挫敗感的情緒反應、如何和孩子討論這些情緒反應、如何解釋失敗乃因尚待改變的行為所造成,另外還有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處理棘手的學習問題,而不要每次皆訴諸於此般情緒反應。

興趣缺缺

如果你確信孩子對某事物必定深感興趣,那麼你會多常看到孩子對該事物出現興趣缺缺的樣子呢?有時吧,如果這個玩具或遊戲本身真的很無聊。不過,在其他時候,孩子若出現興趣缺缺反應很可能只是種假象。孩子或許會很想玩,可是他不肯玩是因為遊戲太難了。

當孩子以興趣缺缺做為迴避難事的藉口時,父母可以做以下兩件事。第一是找出孩子的學習差異不會造成干擾的別種活動。第二是,將該活動分解成幾個小階段,每個階段層級以系統性地、慢慢地逐漸累積增加。

耍寶搞笑

耍寶搞笑是孩子在處理面對失敗的恐懼時用作逢凶化吉的防禦性反應。雖說年幼小童有幽默感的並不多,但我的確在五歲小孩身上目睹過孩童式幽默感。有時這種幽默搞笑態度會在活動還沒開始之前便出現上演。

孩子們學到與其回以父母一聲「不」,或乾脆據實以告,都還不如搞笑來得有效,包準可以讓父母從此不再相煩。這種情況並不經常發生,不過父母可以從出現的狀況模式中辨識出。到底這孩子是天生喜感特別強,應該鼓勵他繼續發展這份幽默感呢?抑或這份幽默感只會在孩子面對困難時才出現呢?

不情願

孩子不願做某件事或活動的理由有很多種。有可能是因前車之鑑而心生畏懼。有可能是父母恐嚇他們說:「別跟陌生人說話,他們有可能是壞人。」或者事情或活動本身具有令小孩膽戰心驚的成分。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能辨識出這些情況。

但萬一這事或活動不符合這些明顯的列別項目,比方說是大部分小孩都會覺得很有趣的事情呢?我發現許多小孩子就像一塊大海綿,會積極吸收來自周遭世界每件新奇有趣的事物。

沒有人願意失敗,即使是年幼小童也不例外。如果他們不斷在活動中嚐到失敗滋味,他們不但會不情願參與活動,而且曾經讓他們體驗過失敗滋味,那種他們不熟悉的活動也可能會讓他們裹足不前。因為他們不願體驗失敗,所以他們便放棄嘗試。

裝病

曾經有過多少次你覺得孩子好好的,可是他卻向你抱怨他身體不舒服呢?通常父母在排除生病可能性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試圖哄騙或堅持孩子從事原本預定要做的事。

假裝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種。父母首先要把握的是觀察出行為模式。孩子生病的話,他便無法做哪些事呢?

孩子其實是和成人一樣理性的,雖然我們很少這麼想。我們和孩子害怕的東西其實都很像:害怕失去所愛、害怕被人拒絕、害怕失敗…等等。小孩子表達他們的需要及希望的方式和我們大不相同。身為成人的我們通常會選擇避開那些會導致我們焦慮不安的事物。

小孩子也一樣。但是小孩子要避開的選擇方法並不多。生病是最理想的選擇,因為他們知道這樣一來,父母會允許他們啥事都不用做,除了躺在床上或地板上玩玩具。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就好比你的母親拉著你進辦公室去和你的老闆對質。這兩種做法皆不合理,也不妥當。當你發現孩子出現裝病情形時,採取以下四種做法:

1.排除真的生病的可能。
2.判斷此狀況是否類似孩子之前以裝病躲避某些活動或事件的情況。
3.在家裡安排進行孩子害怕畏怯的活動。
4.最後,將此活動轉換成遊戲,讓孩子能慢慢接受造成他焦慮不安的事物。

與其一再告誡孩子你確定他沒有生病,不如採取較溫和且具成效的做法。利用眼前發生的狀況了解究竟是哪些事情造成孩子心裡的焦慮感。然後再以系統化手段進行處理,減輕該事物對孩子所造成的威脅感。

憤怒

不管對成人或小孩,憤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它大概是人們最常拿來掩飾害怕失敗心態的擋箭牌。你可以從當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他對手邊事情時卻出現異常激烈的反應中找到憤怒的蛛絲馬跡。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很可能會亂了陣腳,因為他們不曉得該如何應付孩子的激動反應,或甚至擔心孩子是否有心理上的問題。重覆出現的不當憤怒反應很可能代表孩子必須接受專業心理咨商輔導。但在走上這條路之前,父母應該檢視孩子爆發之前的情況。

當你檢視你要孩子做某件事時,別先心存「這要求很合理」的想法。這種想法不僅幫不上忙,而且也無法讓你仔細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父母通常不會要求孩子做些不合理的事。如果你用這種標準來研判孩子的反應是否得當的話,你永遠都會認為孩子發怒生氣簡直無理取鬧。

較理想的做法是,審視孩子必須完成哪些任務或做出哪些舉止行為,才能將你要求的事情做好。或許那些過程之中存在著憤怒的根源。孩子或許不是因你的要求而生氣,他的那股憤怒很可能是因為害怕可能會失敗而產生的逃避情結。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