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容器刮痕變形褪色 即應淘汰換新
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外出上班、運動,都會隨身攜帶塑膠容器,不過,專家提醒,塑膠容器一旦有刮痕、變形、褪色,就應淘汰換新。最好只裝白開水,且不要用來盛裝高溫、高油、高酸等食物。
為了讓消費者正確使用塑膠類食品容器具,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昨天舉辦記者會,食品組長蔡淑貞提醒,民眾應購買有清楚標示的塑膠類食品容器具,使用前應先確認材質名稱、耐熱溫度及製造日期等事項。
另外,使用塑膠容器時,應避免長時間接觸高溫、高油脂及高酸性食物;微波食品應選擇陶瓷或玻璃等材質盛裝,並將保鮮膜移除;清洗時不宜過度刷洗,如有括傷應立即更換;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驗證技術部副理徐惠民指出,塑膠瓶罐有一定使用壽命,時間長短則與保存及使用情況息息相關。例如,表面如果出現刮痕,容易孳生細菌。
如果塑膠容器已經變形變色,再接觸到食物飲品,就可能溶出有礙健康的物質,徐惠民建議,捨棄不用,直接送至資源回收,以免影響身體健康。容器如果屬於一次使用,就不宜重複盛裝食品。
衛生署於今年7月公告第一階段塑膠食品容器標示注意事項,明年7月21日正式生效,未來可重複使用水壺、水杯、餐盒、奶瓶、保鮮盒等,都須以印刷、打印等方式,標示材質、耐熱溫度、可否微波、製造日期、原產地、容量、淨重、廠商、地址、電話等資訊。
蔡淑貞強調,許多39元商店都販售進口塑膠製的瓶瓶罐罐,一旦塑膠食品容器標示注意事項上路之後,都必須遵照規定,詳細標示資訊。另外,衛生署在海關邊境將嚴格查驗,如果標示不符規定,就不得進口至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