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大夢
其實瑞典並不需要自己興建風力園區來取得發電。
不過由於風力商機太過誘人,根據歐洲諮詢公司新興能源研究所(EER)的研究顯示,預估歐洲風電市場在未來八年將穩定成長,到2015年將超過1.3億千瓦。
於是瑞典斥資1億八千萬美元,在瑞典與丹麥之間興建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廠,由瑞典能源公司Vattenfall建造。
證明了風力能源邁入替代性能源發展的主流趨勢。
這個佈滿渦輪機的風力農場,當電力滿載連結至國家公用電力網時,將產生鄰近六萬戶民眾所需的電力。
一切聽起來都很美好,不是嗎?
但當地人可不這麼想。《New York Times》報導,瑞典欲興建這些耀眼奪目的風力發電廠,已引起瑞典民間一些不滿聲浪,不只是發電廠鄰近住家的抗議,居民更認為這些龐大的「白色巨塔」對景觀而言是個大污點,能源專家也質疑風力發電的可靠性。
畢竟,風並不會一直吹。
就算一直吹,也不會剛好是在用電的尖峰時段。讓風力和其它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的品質相形之下大打折扣。再者,為了獲得最佳的風力電能,風電廠通常建築在比較偏遠的地方,離開真正需要高電量的地區遠遠的,風電廠產生的電力必須經高壓電輸送管才能到達遙遠的需求地區。
以美國來說,根據研究,最適合建造渦輪發電機的地區,是從德州至北部的大平原地區,但這也點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區域和人口集中的沿岸地帶,也是用電最密集的地區相隔甚遠,因此風電的效率非常低。
而另外一項美國東岸長島(Long Island)到鱈魚角(Cape Cod)沿海興建大型風電廠的提議,遭到當地居民基於美學觀點的理由而強烈反對,雙方也因此僵持不下。
再來看看丹麥,身為歐洲風力發電的先驅者,但是近年來由於供過於求,國內興建風力電廠的工程一直停滯不前,而且開始將風電所產生的過多電力賣給挪威和瑞典等鄰國地區。
當全球的風力發電產業逐漸成熟後,人們因為了解而對它的印象開始改觀。這一大群原來看似潔白、典雅、另類的發電旋轉葉片,曾被認為是替代能源的新勢力,但現在就像其它的替代能源一樣,缺點逐漸顯露無遺。
來自英國倫敦的獨立能源市場研究機構的研究主管Euan C.Blauvelt透過媒體表示,其實風力的環保效益並不像業者所宣稱的這麼大,各國仍舊得使用燃煤發電廠當作支撐。
而風力發電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業者大肆渲染的態度,已流於過度情緒化。
當然,沒人說風力發電的繁榮時期已過。相反地,研究主管Euan C.Blauvelt認為風電產業將以26.3%的五年平均複合成長速度提高它的產能,比早期的水力發電快上許多,更比現在的核電產能高上兩倍。
以美國地區來說,去年的平均風電產量已創下歷史新高,為11575百萬千瓦,僅次於德國和西班牙,且每年產能速度有加快之勢。而新面孔如英國、加拿大、義大利、日本、荷蘭等參與第二次浪潮的國家,其風電產能也毫不遜色,投資金額也越來越龐大。
然而風電產業的未來發展,是否會受惠於高油價時代及二氧化碳稅的趨勢?
歐洲風能協會(EWEA)的主席Christian Kjaer表示,不容置疑地,風力將是相當適合用來抵抗油價和潛在碳成本的未來新能源。以德國為例,當地兩萬座風力渦輪機所產的發電量,占全體總發電量5%。有些風力支持者甚至更表示未來在2020年,風電將達到政府規劃再生能源發電需占總體20%的目標。
不過很可惜地,《New York Times》主筆MarkLandler指出,風電產業受到種種因素,發展已開始放緩。
研究顯示,德國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可建築風電廠的相關龐大設備,而且建材價格上漲也讓風力發電廠的建造成本提高許多。德國的風能協會也坦承,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德國對氣候保護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
雖然對於美國來說,要足夠建造風電廠的土地空間不是個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民間的反對,特別是風景優美的海岸線。而私人開發商Cape Wind正想在觀光景點鱈魚角(Cape Cod)附近建造130座風力渦輪機,當然引發了許多抗議活動,參加人士甚至包括甘迺迪家族(Kennedy)。不過業者Cape Wind表示雖然眼前要奮鬥的路還很長,仍希望明年能通過所有的許可證,使得這些風力渦輪機能在2011年前安裝完畢開始運作。
而像社會意識高漲的瑞典,風力渦輪機卻成為一個時尚潮流的代表。但諷刺的是瑞典風力發電只占總體發電量1%,但政府卻希望2015年前每年的風電產能可以達到10千瓦時(terawatt hours),或是10兆瓦小時(watthours)。
回顧歷史,其實早期瑞典在風力發電上並無做太多投資,因為該國已有足夠的核能與水力,加在一起的供應量為總體發電量的一半。而且由於水力發電正屬於再生能源,瑞典其實在環境保護上已有亮眼的成績。
然而事情總是一體兩面,水位逐漸降低,核能會因技術性問題而停擺,核能和水力的發電都各有其缺點,而瑞典政府又已承諾不再建造任何核能發電廠。
瑞典的能源與運輸企業部門的顧問Anders Nyberg表示,瑞典最應注意的關鍵能源,在於開發第三種能源的生產。
《New York Times》主筆Mark Landler點出重點,其實瑞典根本不需要建造風電廠以取得電力,因為她可以向鄰國丹麥購買當地剩餘的風電,再加以利用抽取地下水接到蓄水庫,之後等到用電尖峰時再將儲水釋放,透過水力發電廠來產生電。
水力成為風力能源的儲存槽,如果堅持用風電,這似乎是最有效率的辦法。但這樣看來卻間接點出了風力產業最大的矛盾問題。分析師表示,瑞典在水力產業的強大實力,已使其成為發展風電最佳不二人選。
而另一方面,瑞典政府透過發行再生能源利用之「綠色執照」的方式,補貼發展風電的業者,其他小額的成本則由消費者負擔。
當瑞典大力倡導風力能源時,一群不願見到自家後院有發電廠的居民就已群起反抗。像鄰近瑞典城市馬爾莫(Malmo)的一個巨型風電廠,在建造前的所湧起的不滿聲浪,在得到政府允許建造後越來越多,但顯然阻止風電廠的封鎖運動已告失敗。
現在瑞典能源公司Vattenfall又想要在瑞典和德國鄰近波羅的海間,興建更大型的電力發電廠。
專案經理Arne Floderus對媒體表示,向政府申請核准的過程太過冗長,現在正督促政府盡快審批相關文件。
「我們相信很快的這些標榜環保,外型時尚新穎的巨型渦輪機,在現代化的未來將會取代馬爾莫市的其他觀光景點。」專案經理Arne Floderus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