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行情」迷思
所謂「行情」,簡單來說就是「成交價」,是指一個區域內同類型產品經過一段時間以來成交價格的平均統計數字。例如高雄左營地區,某家仲介公司在8月份成交了8戶性質類似的的電梯大樓住家,大約都是30坪3房的格局,平均總價約在350萬左右;或是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仁愛路一帶,某仲介公司上個月成交了10戶大樓住家,大約都在40坪左右,平均總價在1480萬,這段時間成交的中古屋平均成交行情就在每坪約37萬上下等等,此為「行情」的基本認知。
但是,「行情」的形成往往沒有這麼單純,例如一個區域內的住家產品,有套房、到3房公寓、50坪以上住家、透天住宅,甚至工業廠房、辦公大樓等等,依其所在區位的商業市況、空餘屋存量、大樓管理良窳、屋齡屋況…等等,其價位表現各有不同。
若只籠統地將其平均綜合加總起來,再除以平均樓地板面積,所得出的「平均行情」,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必須依同性質、同類型、相近成交時間等客觀資訊再予以分類平均,才有意義。
再者,哪怕是同一棟大樓的上下兩層,格局建材屋齡管理…各方條件相仿,樓下上個月以每坪10萬塊的法拍價格賣出,你也不能就斷定樓上這戶的行情單價只有10萬,因為交易條件完全不同,行情自然無法平均。
換句話說,所有單位所提供的「平均成交行情」都不值得參考囉?答案是「完全相反」,在買房子之前,舉凡透過報章雜誌、區域仲介商、官方或私人網站,甚至鄰居住戶所打聽到的成交價格,都是可以參考、而且必須參考的數據,可以多方比較,並深入瞭解其成交行情背後的資訊,例如是透過拍賣、仲介、自售、鄰近成交價格對照、什麼時候的交易資訊等等,如此較能得出趨近行情的數字,再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選購與否,才不失成為一個聰明的購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