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如此強大的秦國在短短15年就轟然倒塌了,是什麽原因呢?
1.在帝國的北疆,由大將軍蒙恬率領的30萬精銳秦軍在打敗了曉勇善戰的匈奴騎兵以後並沒有南撤,而是鎮守在長城沿線。當都城告急的時候,這支秦軍開始南下。但是,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的行動爲什麽異常緩慢。雖然長城沿線離都城較遠,但利用當時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幾天之內就可到達鹹陽城(這也是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主要原因)。他們絕對有足夠的時間回師勤皇。雖然此時大將軍蒙恬已被趙高逼害之死,軍心不穩,將士也不會真心爲趙高把持的朝廷賣命。但軍隊中中層以上將領的眷屬應該都在都城鹹陽,他們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城破將意味著什麽後果,他們一定會拼命率領士兵趕回鹹陽。奇怪的是他們根本沒有南下參與戰鬥。如果有的話戰局一定會改寫,想想連曉勇善戰、行蹤不定的匈奴騎兵都不是他們的對手,農民起義軍更不在話下。
2.在帝國的南方,秦統一以後,秦始皇通過修建靈渠打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確保了糧食運輸的暢通無阻後,派遣50萬秦軍南下與南越土著人作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統一了嶺南。當起義突然爆發的時候,這部分秦軍正在戍守剛剛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國存亡的關頭,他們選擇了沈默。司馬遷記載,當地的最高長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間所有的通道,軍隊嚴禁北上作戰。南部秦軍就這樣徹底抛棄了自己親手創建的大帝國。當地的最高長官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戍守南方,離都城幾千公裏,又沒有可以奔馳的秦直道,要想在短時間之內跨過千山萬水趕回起勤皇根本不可能。當時秦軍的最高長官有兩種選擇,一是割據一方自立爲國,一是擁立幼主伺機北伐。對于剛剛平定南疆的他們戰鬥力不容置疑,唯一需要解決的是糧草問題。無論選擇那種方案都會導致其後的漢軍無法在短期內統一中國。但奇怪的是他們兩種方案都無選擇,似乎是就地解散了。偉大的秦帝國就這樣在無正規主力部隊參戰的情況下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了。他的滅亡與以往及以後的曆朝曆代都不同,曆朝曆代的腐敗乃至滅亡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絕不會一蹴而就,到最後都是因爲軍隊戰鬥力低下而被農民起義軍推翻或被外敵入侵。而秦帝國在統一六國後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在仍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情況下被推翻了,他的覆滅很像一瞬間就完成了。
以上是主流說法,也應該是大秦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把。秦國滅亡的時候老秦人在哪裏?喊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老秦人呢?~~下面是我結合收集資料整理的:
大家都聽過: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國老秦人和君王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信任無間,秦國將要亡國的時候老秦人和君王.大臣團結一致,奮起反擊,最終保住了秦國。秦孝公時期是這樣,但到了秦始皇嬴政就不同了~~秦國君王和本土老秦人已經貌合神離。這點從上面的2點就能看出來。下面主要說的就是這個。
這要推到秦始皇的曾祖父那輩也就是昭襄王。昭襄王長壽,七十六歲駕崩,在位五十六年。因爲他的壽命太長,在他六十歲的時候,他的長子也就是第一任太子興國君死了。在大秦六百余年的曆史中,秦楚聯姻十九代,楚系外戚一直影響著大秦政局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後是楚國公主,她做爲楚系外戚的領軍人物,長期把持著大秦權柄。昭襄王四十二年,宣太後病死,昭襄王才抓住機會把楚系外戚趕出了朝堂,但他依舊沒有擺脫噩夢,因爲在宣太後的安排下,儲君候選人安國君迎娶了宣太後的侄孫女,也就是華陽夫人。秦楚聯姻因此延續到了第二十代。如果立安國君爲儲,楚系外戚勢必重新崛起,昭襄王的噩夢還將延續,這就是昭襄王遲遲不願立安國君爲儲的重要原因。
興國君死後,誰來繼任太子,成爲昭襄王的心病,隨之爆發了一場震撼千古的大風暴。
興國君死了,要重新立太子,按照順序,就應該是昭襄王的嫡次子安國君。可惜的是,安國君身體不好,另外尤其讓人頭痛的是,太子妃華陽夫人沒有子女,安國君沒有嫡子,庶出兒子倒是有二十多個,但沒有特別出色的,這樣一來,如果立安國君爲太子,假如他再次死在昭襄王前面怎麽辦?就算他熬過來了,做了大王,他的繼承人怎麽辦?二十多個庶子都有做太子的機會,鬥爭不可避免。昭襄王猶豫了,就把這事拖了下來。爲了大秦的國運,他不但要考慮兒子一代,還要考慮孫子一代。這時候,一個出色的人選進入了昭襄王的視線,那就是已故太子興國君的嫡長子公子弘。
公子弘是昭襄王的嫡長孫,本人善武,勇猛,敦厚,十三歲上戰場,功勳卓著,而他的軍方背景異常恐怖,實力非常強悍。公子弘的母親,也就是興國君的夫人,是大秦名將司馬錯的女兒。(太史公司馬遷的八世祖就是司馬錯。)秦國有三大功勳卓著的統帥,司馬錯、白起和王翦,正好三代人。司馬錯最大的功績一是平蜀,二是取上庸。平蜀,在戰略上建立了攻打楚國的絕對優勢;取上庸,則爲秦軍攻打楚國腹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在此基礎上,白起贏得了鄢郢(yan/ying)之戰的勝利,就此把楚國打得一蹶不振公子弘的正妻,則是武安君白起的女兒。司馬錯、白起先後出任秦國上將軍,大秦軍方將領幾乎清一色出自他們的帳下,由此可見公子弘在軍方的雄厚實力。本來這些都是昭襄王爲太子興國君繼位做准備的,誰知天有不測風雲,興國君死在了他前面,而預留給興國君的這些力量就被嫡長孫公子弘繼承了。公子弘顯然是做大王的較好人選,但他是孫子輩,現在就立他爲太子,于法于理俱不合適。另外,更重要的是,昭襄王遇到了來自朝中以文臣爲主的關東系士卿們的極力反對。大秦國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就一直堅持“以法治國,以法強國”的國策,這個國策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是大秦崛起于西方,傲視關東群雄的重要原因。自孝公開始,大秦就以老秦武人打天下,用關東士卿治王國,所以老秦武人與關東士卿的矛盾非常激烈。可以想象,假如公子弘做了大王,老秦武人還能讓關東士卿掌控大權?還能讓一幫賣嘴皮子的對他們指手劃腳、呼來喝去?但大秦沒有了這些關東士卿,大秦的國策還能按照“以法治國”的道路走下去?昭襄王猶豫不定,不知道怎麽辦才好,于是一直拖。假如他先死了,那自然把王位傳給安國君,假如安國君先死了,那就只能讓公子弘繼位了。昭襄王遲遲不立儲君。安國君知道自己的份量,謹守本份。公子弘無意儲君之位,根本沒有爭取的意思,但是,以白起、司馬梗爲首的老秦武人和以相國範睢爲首的關東士卿們卻因此展開了厮殺。當時長平大戰剛剛結束,白起要乘勢殺進邯鄲,範睢卻說服了昭襄王,沒有同意,撤兵了。白起勃然大怒,和範睢徹底撕破臉,發誓要把範睢趕出鹹陽。
不久,昭襄王下令,發動邯鄲大戰。白起卻不同意了,認爲已經錯過最佳機會,拒絕到前線指揮作戰。秦軍攻擊不利,連換兩位統帥,毫無進展。悲劇發生了,大秦國曆史上最大一場風暴終于爆發,大秦的君王和大秦的軍隊統帥反目成仇,昭襄王殺死了白起。白起一死,前線將士士氣低落,在趙魏楚三國聯軍的反擊下,兵敗如山倒。昭襄王出離的憤怒,認爲老秦武人背叛了他,罷免了國尉司馬梗,殺死了爲白起鳴冤的司馬靳,將郿城“孟西白”和夏陽司馬氏的本族子弟、親信武將全部趕出了軍隊。公子弘爆發了,他無力指責自己的祖父,他報複的對象只能是相國範睢和關東士卿,但公子弘是一個純粹的武人,他鬥不過關東士卿的陰謀詭計,最終掉進了範睢的陷阱,犯下了謀反大罪,依律當斬,受到牽連的白氏和司馬氏也將遭到血洗。老秦武人憤怒了,滿腔怨氣終于不可遏止地爆發了,藍田大營裏數十萬秦軍將士發出了誅殺國賊的震天怒吼,範睢和關東士卿們害怕了,昭襄王終于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彌天大錯。他罷免了範睢,驅逐了部分關東士卿,同時也流放了公子弘,禁锢了白氏和司馬氏。
從此秦國君王和本土老秦人的間隙就這樣産生 了。
有個叫呂不韋的人到了鹹陽,他清楚大秦朝堂的權勢派系,知道楚系外戚急需一個重新崛起的機會,于是他找到了華陽夫人,推薦了嬴異人。安國君在位僅僅三天便駕崩,華陽夫人成了太後。繼位者嬴異人因爲華陽夫人而上位,他爲了討好華陽夫人,甚至把名字改爲子楚。子楚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在位三年而崩,十三歲的嬴政成爲大秦之王,但大權卻就此落到了華陽夫人和以她爲首的楚系外戚之中。秦王已經長大了,名義上已經主政,他需要權力,需要幹一番大事業,于是他向楚系外戚發動了戰爭。呂不韋不過是他的第一個目標而已,秦王的真正目標則是把整個楚系外戚趕出朝堂,像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所希望的那樣,徹底擺脫這個噩夢。但年輕的秦王被楚系利用,秦王在位十三年,先有成蛟兵變,後有嫪毐之亂,殺了一大批老秦人將領,此後任用以蒙恬爲首的關東系將領統帥軍隊,因此老秦人和君王間親密無間一去不返,彼此猜忌。大秦統一六國,朝堂上基本沒什麽老秦人的將領和文臣了,楚系把持朝政,關東系將領統帥軍隊。
在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僞诏立二世當皇帝,逼死長公子扶蘇和蒙恬。當二世威望不足以震懾六國余孽,加上徭役賦稅太重,律法嚴酷,以至于起義大規模爆發,無法及時鎮壓,越演越烈,整個大秦帝國分崩離析。雖然有章邯.李由等將領抵死抵抗,但大勢所趨,人力不及,最終不能力挽狂瀾。而在大秦帝國風雨飄搖的時候,老秦人冷眼旁觀不予援手,以至于大秦帝國最終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