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BMI與術後30天死亡率較高有關
作者:Rod Franklin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根據線上發表於11月21日外科學誌(Archives of Surgery)的研究,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的病患在一般手術與血管手術後30天內的死亡率比體重較重者高,校正其他與體重無關的病患本身或手術相關死亡率風險因素之後,此關聯依舊成立。
在以前,未曾於臨床針對BMI對術後死亡率影響的資料進行評估,此次分析發現,189,533名病患的研究樣本中,根據BMI分成5組,BMI最小(<23.1 kg/m2)的這組,死亡機率比BMI值為中間的參考組(26.3 - <29.7 kg/m2)者高40% (校正勝算比[AOR]為1.40,P < .001),校正變項包括主要的手術方式,以及美國外科醫學會全國手術品質改善計劃所擬定的死亡可能性風險因素。
再者,根據維吉尼亞大學外科系的Florence Turrentine博士等研究者指出,體重最輕組的死亡率為2.8%,比體重最重組(≧35.3 kg/m2)的1.0%死亡率高出2倍之多。
因為肥胖比率自1990年後上升超過100%,且肥胖相關死亡率也上升,研究者希望以更精準的內容評估BMI和近期手術死亡率的關聯。他們表示,之前有許多研究認為肥胖與各類手術前後的死亡率無顯著關聯。
不過,這些研究中,少數有校正分析BMI對死亡率的影響,但是同時考量了其他兩個獨立因素:每個病患的現有整體死亡率風險,以及依據手術類型的死亡率風險。
這次分析的資料為2005和2006年、美國外科學會全國手術品質改善計劃(NSQIP)所屬的183個地點、一般手術和血管手術的數據,共有189,533名病患接受評估,3,245人(1.7%)在術後30天內死亡。
測量病患BMI後依據NSQIP特定的分組方式分成5組,藉由NSQIP的30天死亡率風險分數(得自30個以上的人口統計學變項、共病症因素以及術前實驗室數據),評估每個病患在研究開始時的現有死亡率風險差異,此外,評估資料以計算45種主要手術類別對病患的獨立死亡率風險因素。
手術類別對病患之獨立死亡率風險因素的分析發現,和術後30天死亡率較高(與腹腔鏡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死亡率2%定義為對照值)有關的前3種手術類別為剖腹檢查手術(13.9%的病患死亡)、下肢截肢(8.1%)與小腸切除術(7.9%);至於比較安全的手術類型,19種手術類型的病患死亡率小於等於1%。
作者們也發現,BMI和一些手術類型有值得注意的相互影響,也就是說,這些類型手術的BMI和死亡率之關聯與接受腹腔鏡手術者相比有統計上的差異;這些結果認為,BMI和死亡率之間的相互影響對某些相較於腹腔鏡手術屬於高風險或低風險手術之類型相當重要。
與對照組(腹腔鏡手術)相比,死亡率風險差異達統計上顯著意義(P < .05)的手術類型有:結腸造口術(AOR,1.09;P = .009)、傷口清創術(AOR,1.68;P = .002)、迴腸造口術(AOR,1.56;P = .008)、肌肉骨骼手術(AOR,0.49;P = .03)、頭頸部血管內膜切除術(AOR,0.55;P = .002)、上胃腸道手術(AOR,0.42;P < .001)、膽囊切除術(AOR,0.27;P = .04)以及乳房切除術 (AOR,0.05;P = .001)。
作者們解釋,越來越多證據和文獻支持肥胖會影響美國及全球的手術實務,迄今的報告顯示,最起碼,併發症比率和住院資源都與肥胖病患的手術有所影響。這篇研究用的美國外科學會NSQIP資料庫,足以評估相當多數的病患,並檢視更多的手術類型。研究者結論指出,BMI是術後30天內相當重要的死亡率預測因子,校正手術類型和病患本身的死亡率風險因素之後也是如此,BMI小於23.1之病患的死亡率風險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