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傳國玉璽 秦始皇
「授命於天,既壽永昌」,真的嗎?-------傳國玉璽的始末
卞和獻寶
楚國有一位叫卞和的慧眼玉工,在菁山下發現一塊稀世璞玉(被礦石包著的寶石),異常驚喜,立即向楚厲王獻寶。厲王令玉工鑑別真偽。玉工說:『不是寶物,是石頭。』厲王氣怒,判卞和欺君,行重刑,割去他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不畏死,決然重去獻寶。武王令玉工再作鑑別,依然斷定是石頭。武王激怒,再判酷刑,割去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抱玉璞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乾了繼續哭出了鮮血。成了轟動全楚國朝野的冤情大案。文王聽說後,派專人用車把卞和和玉璞一同接進朝裡,在令高級玉工琢磨璞玉作進一步鑑定,結論是:天下難得的至寶。於是命名為『和氏璧』。(請思考:卞和激烈手段想證明什麼?值得嗎?)
寶璧失盜
後來楚威王感念丞相昭陽屢建奇勛,勞苦功高,把和氏璧賞賜給他作酬勞。一天,昭陽在湖畔樓閣上大宴賓客,命侍從取出和氏璧讓賓客觀賞大飽眼福。當賓客們被五光十色的和氏璧映得眼花撩亂如痴似醉的時候,忽聽有人喊到:『快出去看啊!湖中大鯉魚正出現,在水面上跳龍門呢!』隨著喊聲昭陽和賓客們便不約而同地跑去憑欄觀魚,就在這時和氏璧便失盜了。盜賊逃往趙國,以五百金高價賣給宦官繆賢。繆賢非常高興,特意令名匠製作了一個精美的木匣珍藏著。後來被趙惠文王知道了,要繆賢獻出寶璧,繆賢矢口否認有過此事。後趙惠文王出外打獵,出奇不意,突入繆賢宅第搜查出和氏璧。繆賢畏懼趙王問罪,要逃往燕國避難。後來受門客藺相如的規勸,袒露臂膀去趙王面前請罪,趙王赦免了他。
完璧歸趙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楚國至寶和氏璧,謀劃用割讓十五座城池作幌子騙取這寶物。趙惠文王明知秦昭王言不會守信,但又不便輕易拒絕,一旦抗拒又恐在外交上輸理。後滿朝文武出謀劃策選賢任能,最終推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為全權代表,攜帶和氏璧去與秦王周旋。果然沒出所料,當秦王把和氏璧捧在手裡後,大加贊賞興奮異常,可絕口不提十五城的事。藺相如見機生智,用『璧有瑕疵,願為大王指點』的妙語,將璧騙回手中,便大義凜然,怒目秦王,慷慨陳詞:大王如不立約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恃權勢施王威,要強行攫掠,臣願與璧同歸於盡,讓秦王失信於天下。邊說邊端璧作出要人物同亡的撞柱英姿。秦王面對眼前一觸即發的緊迫情勢,只得哭笑不得地作罷,最終藺相如得以完璧歸趙。(請思考:秦國憑什麼要豪取趙國寶物?)
秦統一六國後,終於得到了那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命丞相李斯親手撰寫上『授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又命玉工名匠孫壽鐫刻成國璽,雕鑿出龍虎把紐。玉璽琢成後,秦皇便明號大詔天下,從此行施帝王的權力傳達聖旨都要加蓋上玉璽。後來歷代君王把這方玉璽當成王權的象徵,是繼君位傳王權的神聖信物,也是篡位奪權必爭把柄。秦亡後,子嬰把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至漢平帝時王莽篡漢,皇太后氣怒之下把寶璽狠勁投向王尋和蘇獻,結果玉璽被摔碎一個邊角(後來用金塊鑲嵌起來,見《後漢書》。)到東漢光武帝時,在宣陽重新得到這塊傳世玉璽。(請思考:傳國玉璽給中國政治帶來何種影響?它是工具?還是目的?得到它有意義嗎?)
崖門失璽
漢靈帝時十常侍叛亂,劫持少帝逃出北邙,待平定叛亂後,回宮發現玉璽已經丟失。漢末董卓篡權,諸侯紛紛出兵保護漢帝,義師攻進洛陽後,孫堅部下士兵發現大殿南井下有五彩光環閃爍,報告了孫堅,堅令士兵下井,打撈出一具貴婦屍首,工女裝束,脖子下掛一只錦囊,打開錦囊取出一只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匣子,啟鎖開匣,發現一金光四射的寶物,經人鑑定,正是原來失落的傳國玉璽。孫堅得玉璽後,喜出望外。自認是天賜王權,於是背棄了擁立漢帝的誓約,偷返江東圖謀帝王霸業。孫堅死後,他的兒子孫策投靠了袁術,後來孫策藉口渡江救難省親,用國璽作抵押,借了袁術的三千五百兵馬。袁術得到玉璽後,更滋長了篡權稱帝的野心,暗地理封號稱帝,不久兵敗身亡。玉璽又被手下大將徐繆劫掠去了,奔往許昌獻給曹操。此後在帝王手中一值傳到南宋祥興三年(公元1279年),元代大將張弘範攻陷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境內),南宋左丞相陸秀夫帶少帝和傳國玉璽投海而終,南宋滅亡,歷史上稱為『崖門失璽』。從此國寶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