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找尋人生的第一名
根據調查,有46%的十一、二歲學齡兒童感到不快樂,其中絕大部分有負向的自我概念。
我的同事,她是教書法的,同時在書法藝術的領域中,頗有知名度。一次聊天時她告訴我,在她高中以前,她還不曾想過自己會與書法結緣,直至高中第一堂書法課,老師看著她的作業,把她叫到跟前,對著她說了句:你很會寫很有天份。就是這麼一句話,讓她不曾間斷的寫到現在,即使該位讚賞她的老師,未曾在之後的任何時間特別指導過她,在她心裏卻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表現,該位老師可謂居功厥偉。因此她相信,懂得賞識孩子,比懂得「如何教」、「教什麼」都來的重要。
今年,在學校舉辦的田徑賽中,一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輕輕鬆鬆破了運動會長期保有的紀錄,看她在領獎時綻開的燦爛笑顏,怎能想像在那悶聲不吭的每一天裏,師長們曾經為她擔心不已。那在運動場上大步跨出的每一步伐,飛揚的秀髮與淋漓的汗水,加上場邊的歡呼鼓勵,理解她背景的旁觀者都為這一幕感動不已!發掘這一匹「千里馬」的,是能理解她難以開口說話的老師,這位「伯樂」鼓勵身材瘦長的她去跑步,果然讓她一鳴驚人。最重要的,當她找到這「人生的第一名」時,這位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終於開始開放自己與接納別人,那病症就不存在了。
心理學家Sullivan認為:「自我」是源自於我們所經驗到的重要他人對我們的反應,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受到他人的評價,從而發展出「好的我」或「壞的我」的自我概念。「負向的自我概念」就是,經驗到他人負面的評價多於正面的,經常接收「壞的我」的訊息。
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主張不要給孩子評價,可是孩子明明就生活在一個比較與競爭的社會環境中,連吃飯都比的出快慢,便當盒裏的菜都比的出好壞。
而前述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例子告訴我們,不要盯著孩子的缺點看,一再要她改變,等於一次一次踐踏她的弱點,擴大她對自己的負面看法。而書法老師與高中老師的善緣交會,讓她願意持續努力,創造了不凡的書法造詣。彷佛我們應該瞭解,不要勉強孩子做他做不來的事,而是要不斷鼓勵,讓他們產生鑽研努力的動機與興趣。
許多大人,其實對孩子設定了太高的標準,總忘了當自己也是孩子時,同樣的那麼笨拙。也正因為如此,要真心的鼓勵孩子就很困難而且說不出口。我曾嘗試問過許多出問題孩子的家長們,請他們試著說說孩子的優點,他們通常期期艾艾,想半天擠不出一個字來。當然,長期不被肯定的孩子,帶著極為負向的自我概念,怎能期盼他們肯為自己努力,做出對自己人生有幫助的事,對他們而言,選擇做壞孩子比做好孩子容易。
不要讓孩子瞧不起自己,只要大人細微的去觀察,經常肯定他們的優點。有一個19歲的少年,當我要他說出自己「人生的第一名」時,他毫不猶豫的說:「我每天準時倒垃圾,會煎很漂亮的荷包蛋給家裏人當早餐,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姊姊只會挑我的缺點,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做壞事,我也可以學壞,但是我不想,我希望我的家人有一天能看到我這麼的好。」這是一個多麼清楚自己的大男孩啊!可惜在家人的不理解與高度期望的壓力下,他躲進幻想的世界裏,醫生診斷他幻聽幻想甚至還開藥給他吃。
幫忙孩子,讓他找到他「人生的第一名」。每一個人的長處不一,也許做老師家長的並不知道是那一樣,但是很簡單,只要隨時隨地的賞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