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識的是教書,有學問的是教人
「有學識的是教書,有學問的是教人」,其中的分別在何處?唐朝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老師的職責,其中「傳道」與「授業」之間就有差別 。「道理」簡單來講,全世界人都不需要透過語言或共同的文字,便能明白殺人是不可以的,這就是道理 。而「授業」是為人師者傳授他所知的專業知識或特殊知識的一種責任。
「師說」又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領會道理有個先後,孔孟先聖先賢為後代子孫留下生活的學問,成為漢人處事的準繩,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觀念受到衝擊,價值遭到批判,古老的人文社會所用的約束,對現代人而言,有不盡合理之處。人們現在所知道的道理,可能當時古人也不瞭解,所以,一代都有一代的思想家出現,為當時的環境提供人性的尊嚴與價值的新觀念。但是,無論什麼時代,有何門派學說教派思想,一切萬流歸宗,萬物存在之理,社會整體之輪廓,依然遵循著一種道理在走,所以,「真理」是放諸四海皆準。而「術業有專攻」就是「授業」的業,古代有山醫命卜相,現代有文工理醫農,這些都是屬於學術專精與研究分工面的,目前聯考將學生烤得焦頭爛額,都在烤這個學術部份。但考完學術,取得文憑之後,是不是懂得進入社會繼續修習「學問」呢?這就是人生輸贏的關鍵。
現在教育水準提高,人人有「知識」卻常在悲苦中迷失,暴露現代人失去教養,帶來了粗鄙浮華與惡劣文化。因為目前學校教育,已無人格養成的教化功能,學生與老師,家庭或學校,都有共識和默契,背水一戰只為了升學考試而已,「教書」只教學生如何在考場上作戰,至於學做人,也不過是公民課本裡的教條說詞而已。難怪大家驚訝為什麼在經濟成長與生活富裕的同時,反而不快樂了,每天活在搶劫、勒索、 詐騙、強暴、甚至殺人的恐懼中,犯案手法愈來愈高明,還有所謂的「智慧型犯罪」,嫌犯不再是中下階層人的專利。這些就是「有知識而無修養」形成的破壞力,成為我們社會發展中莫大的隱憂。
那「學問」有何區隔呢?這是觀念的問題,以我製作「心海羅盤」節目為例,朋友常問我,有什麼能耐與自信,能將節目從北京、華中、華北,做回台灣來,及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回答觀眾的問題。這個道理很簡單,當你站穩挺立於原點,可以拉出很多輻射關係,而你的根基立足點是對的,即使時空如何轉換,仍屹立不搖。這個立足點就是觀念問題。
那麼,何謂「原點」?有些人沒有原則之時,會形成什麼狀況呢?大家知道黃金本身是黃色的,但是許多人手按在黃金上時,心就變成黑色了。這個道理是指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內心不瞭解自己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它,觀念自然容易產生偏差,觀念與見解就是一個人用來處理自己學問的角度。
像孔子、孟子、老莊,都沒讀過大學,有沒有學歷也無蹟可考,曾經有朋友問我哪裡教書,我回答說跟孔子一樣,原則是你所教的是什麼人?對待關係如何?必須用什麼角度來看待他們。我用這兩個例子來比喻人類的見解和觀念有何差別性。
「學問」是一個人深度的內涵顯現於外的氣質,它使人對於事務的看法有宏觀的視野,能調侃於自己生活中的逆境,所謂「逆來順受,順來看破」就是學問,也就是做事的立足點,把方向調整好,自己的情操能夠如此,有所領悟,就能教人。
「有學識的是教書,有學問的是教人」這二句話突顯出「學問不等於學歷」的事實,學問本身不會山窮水盡,即使往來白丁都可以深入意會的。人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僅以此結語,讓眾生能夠明察,人生處處留心即學問也!
(轉載自心海羅盤葉教授作品 談古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