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孔子生平

孔子生平

家世與生平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
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
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
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
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
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
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
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
72歲時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
《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徵在曾見到麒麟。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
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
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
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
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
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
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
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
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
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
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
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
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
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
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
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
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
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
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
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
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
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
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
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
孔子最終去魯適衛。
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
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
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
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
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
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迴首一生,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
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歷代追封追諡
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
不斷對孔子進行追封追諡。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諡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魯哀公        尼父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靜帝      鄒國公
隋朝 開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師尼父
唐朝 貞觀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聖
唐朝 貞觀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武周 天綬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唐朝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聖先師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朝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中央政府    大成至聖先師

孔氏家族
孔孟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
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
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
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
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
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
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
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
後續十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
報皇帝欽定,再添十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
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佈。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
因此,不少孔孟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
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由於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孔姓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
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
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
另衍聖公府裡面不用孔姓為佣人,
主要原因就是衍聖公很可能比多數同宗人輩份要低,
導致主僕關係和輩分關係發生尷尬。
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僕。
孟、曾、顏三族亦用孔姓行輩排序,
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