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拿破崙心得

拿破崙心得

拿 破 崙 的兵學理論

(一)指揮的統一:
拿破崙認為指揮的統一是戰爭中的第一要件,不過必須認清的是僅當政治和軍事的指導權都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時.因此,當他接管義大利軍團的時候,他就希望能為指揮的統一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一七九六年,他曾經上書督政府說:政府對於將領應有完全的信任,准許他有充分的行動自由,並只指示他所應達到的目標.假使這個目標是合理的,則這便可以算是一個完美的定義了.在論及指揮的軍事單一性時,他說:在軍事行動中,就只徵詢自己的意見,而在外交方面,我卻徵詢一切人的意見.在一七九六年的戰役中,拿破崙又說:我在這個戰役中是不曾與任何人商量過的,假使我被迫必須協調我個人與他人的行動,則結果又將會一無所有.只要環境許可,則指揮的統一便是要求集中所有一切可以動用兵力於主戰場上,並由一位主將作單獨的指揮,可是一個無知或軟弱的政府所具有的共同趨勢,卻是想分散其兵力以來掩護所有一切的要點.拿破崙的許多勝利,都是以這個統一指揮的觀念為基礎的,他說:在戰爭中人不算什麼,只有一個人足以代表全體.和將部隊交給一位壞的將領,其效果遠比交給二位優秀的將領要好. 

(二)將道:
拿破崙曾經有過下述的意見;將軍的必要素質即為決斷;將領不應靠想像描繪情勢,他的情報應像望遠鏡的透鏡般清楚;一位將軍若必須透過他人的眼睛來看東西,則他對於軍隊也就不能作合理的指揮;在戰爭中,成功是要靠慧眼,並在會戰中發現心理性的時機。在奧斯特里茲戰役中,假使我提前六小時發動攻擊,那麼我便會失敗了。意志、性格與膽量才使我之所以為我,反而言之,一支馴鹿所率領的獅軍,是絕不可能再成為獅軍的。

(三)武德:
拿破崙對於他的部下,他總是盡量激發他們的虛榮心,並且消滅他們的恐懼和增強他們的信心,以使一個謹慎小心的動物變成一個戰士。他說:假使一個人重視他的生命有過於國家的榮譽和戰友的評價,則他根本就不應是錢並法蘭西斯陸軍中之一.他對於部下並不是靠金錢收買的,他說:金不能購買勇敢,相反的,他是訴諸於他們的榮譽感.當他征義大利時,他說:在義大利我們總是一對三,但是人員對我具有信心,所以決定勝利的因素不是數量而是精神力量。他又說:使一支軍隊獲得力量者不是部隊的數量,而是他們的忠貞和豪氣。在某次的當日命令中,拿破崙曾經這樣的寫著:一位營長不應該休息,直到他對於一切的細節都完全熟悉時為止,指揮了六個月以後,他應該知道營中每一個官兵的姓名和能力.拿破崙也深切的關心人員的健康,他說:疾病比敵人還更危險;寧可打流血最多的戰鬥,而不可把部隊位在一個不衛生的地方。對於麾下的一般軍士,他說:假使勇敢為軍人的第一美德,那麼堅忍也許就是第二了.當他在聖赫勒拿島時,蒙蘇倫夫人曾經問他什麼才是最好的部隊?他回答說:那個能打仗勝的。

(四)拿破崙的計畫作為體系:
作為一個戰役的計畫者,拿破崙的成功是直接從其專制帝王的地位中所產生出來的.那使他能夠將大權集於一身,對戰爭同時作政治和戰略性的指導.拿破崙把戰役的計畫當作是一種正確的藝術工作來看待,他曾經說過下述許多意見:當宣戰之時,就有許多事情要做,所以一切都應有周全的準備;我總是對於所應作之事,在三、四個月前就先加以思考,而我總是把我的計算基礎放在最惡劣的情況之上;在戰爭中除非用計算,否則將一無所獲。我的習慣總是採取許多事先的準備,從來沒有任何事情是委之於機會的;只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計畫,在戰爭中才有成功的希望.拿破崙在開始一個戰役時,他都準備有一份非常嚴密的計畫,其中又分成了幾個案,每一方案都是以敵方可能行動為根據的.這個計畫即代表他的意圖,而不同的方案也包括著他所可能作的幾種修改,一旦當計畫付諸實行以後,他的問題就變了探查的問題.所以拿破崙的探查目的,與其說是發現敵軍的位置,則毋寧說是發現敵方的意圖. 


一)拿破崙的成功因素:
(a)客觀因素,包括時代背景和物質條件:
拿破崙戰爭為法國革命的延續和擴張,拿破崙接受了革命的遺產,而且也
就變成了革命的人格化代表,所以,克勞塞維茨稱其為革命皇帝,的確是
有深刻的意義.革命所帶來的第一項重大改革就是征兵制的採用.其大軍
團是靠征兵制建立起來的.那是自從羅馬兵團之後的歐洲最大兵力,其征
俄所統率的兵力接近五十萬人,有了這樣巨大的兵力,拿破崙始能夠縱橫
歐洲,所向無敵.人民既然可以征召入伍,則國家的資源也就自然可以動
員,人民的消費被壓低到最小限度,一切工業生產都被收為國有,以應戰
爭的需要.這也是科技首先對戰爭作全國規模的應用,法國的科學家被迫
對冶金、爆藥、彈道,以及其他與戰爭有關的問題從事研究發展工作.全
國皆兵意味著拿破崙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革命之前,只有貴族才有資格
任高級軍官,革命之後,軍隊也變得像其他行業一樣,有才能的人都可出
頭.革命之前,軍隊是國王的私人武力,為他的目標和榮譽而戰,大軍團
,至少就理論而言,是為自由、平等、博愛,和法蘭西而戰,不是為波旁
王朝,甚至於也不是為拿破崙個人.革命產生一種威力遠較強大的軍隊,
那是舊歐洲所未有者,法國軍隊的勇敢善戰,視死如歸,是以法國的社會
、政治、經濟改變為精神基礎.新軍事方法和觀念的誕生,概括言之,在
軍事組織、戰術、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可以歸納為下述四點:(1)師的編
制(2)輕步兵(3)野戰砲兵(4)攻擊縱隊.法國包色特將軍首先主
張把整個陸軍照這種方式來加以劃分,這就是師的觀念之起源.而包將軍
的這種觀念到拿破崙時代才完全發展成熟,其原因又可分述如下;
1.假使兵力數量不大,這種劃分也就沒有太多的意義,等到實行征兵制
之後,軍隊的人數急遽增加,於是這種組織方式,遂具有重大價值.
2.武器的進步尤其是火砲,增大較小型單位的獨立戰鬥能力.
3.歐洲在十八世紀後期,道路系統有顯著的改進,而耕地的面積也隨之
增加,於是使部隊在行軍路線上有較多的選擇機會。
砲兵與拿破崙有極微妙的淵源,值得作深入的分析。法國革命時,許多貴
族出身的軍官紛紛逃亡,但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砲兵軍官則效忠革命政府,
並變成軍事組織中的主力,拿破崙即為其中一人,而他也正是杜特兄弟的
入室弟子,在思想上深受他們的影響。在拿破崙執行之後,砲兵更成為他
的寵兒.法國砲兵是全歐洲不僅效率最高,而且機動也最強。這也是有史
以來第一次,步兵在各種不同的戰鬥階段中都能獲得野戰砲兵的密切支援
,於是也使法軍的打擊力獲得巨大增強.最後的一種戰術革命就是在攻擊
中用縱隊來代替橫隊,換言之,所強調的是攻擊衝力,而非守勢火力.革
命後的法軍所採取的正常攻擊隊形為密集縱隊而以一群散兵為掩護和前導
。他們以高速前進,直撲敵軍並企圖用白刃來決勝負。這種攻擊隊形不能
充分發揮步兵火力,而且損失有時很慘重,但其優點則為軍官容易掌握部
隊,並讓訓練不足的新兵可以保持信心和團結。
綜合言之,法國革命帶來戰爭的革命,此種革命把政治、經濟、社會、心
理、軍事、技術等方面都包括在內(今日所稱之總體戰)。拿破崙不僅能
充分認清此種革命的巨大潛力,並且還能發現將其中各種不同因素加以發
揮整合運用.誠如克勞塞維茨所云:他把那些創新的弱點都改正了,於是
效力遂能充分發揮,把法國的全部資源用來替一種新系統服務,所以也就
能夠一度獲得絕對優勢。
(b)主觀因素,包括拿破崙個人所有的特質:
我們可看出法國革命的遺產為拿破崙手中的最大資本,甚至於可以說是賭
本。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即為數量優勢。誠如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所云:上帝
經常站在最大兵力的邊。不過話雖如此拿破崙的偉大勝利又並非唾手可得
。事實上,若無他那樣的天才,則革命的潛力又還是不能充分發揮。至少
應該說,拿破崙的天才與法國革命的遺產是彼此配合,相得益彰。拿破崙
是被公認為自從亞歷山大帝以來,西方世界中的最偉大軍事天才。他所打
過的會戰次數要比亞歷山大、凱撒及菲德烈三人的總和還要多,他所打的
戰爭是大規模的征服戰爭,自從查理曼以來,在歐洲也無前例。拿破崙在
一八一二年出發征俄時,他自己說:我感覺到我是被某種力量驅使著向一
種我所不知道的目的前進。他像一位藝術家有一種創造的狂熱.誠如斯賓
格勒所云:拿破崙的生活是一種無限的勞苦,不是為他自己,不是為法蘭
西,而是為未來。拿破崙身兼國家元首和最高統帥達十五年之久,很少有
人能限制其行動自由,所以他的確做到政治與戰爭的密切整合。集軍政大
權於一身,他可以消除組織上的摩擦,尤其是能夠迅速作成決定和迅速加
以執行.其外交手段也有驚人的彈性,能適應軍事情況的變化。反而言之
其戰略又經常有一個明白的政治目標。因此,政治目標支配戰略計畫,而
戰略計畫的要旨即為找到敵軍位置上的決定點。然後再以雷霆萬鈞的力量
向它發動打擊。拿破崙從他的老師(杜特兄弟)思想中學會了下述的祕訣
他自己說:戰略計畫像攻城戰一樣,集中火力對準一個單獨的點。只要打
一個缺口則敵軍也就會隨之全部崩潰。
拿破崙雖然強調計畫和準備的重要,但實際上,有時也不免採取臨時拼湊
的辨法。不過他有一個中心思想始終不變,即尋求決定性會戰。他總是儘
可能把優勢兵力集中在決定點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甚至於寧願讓次
要的基地或交通線暫時居於無保護狀況下。由此遂導致另一個最重要的原
則,那就是指揮統一,拿破崙說:在戰爭中許多人是輕若鴻毛,而一個人
則重如泰山;一位壞將軍要比兩位好將軍還較好一點。
拿破崙經常採取攻勢,甚至於在戰略上採取守勢時,他仍然在戰場上發動
攻擊。他幾乎永遠保持主動。攻勢作戰必須要求旺盛的精神和士氣,拿破
崙在這一方面是有其驚人的成就,他有一句話傳千古的名言就是:『在戰
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他個人的魅力和信心對於他的部下和敵人
都同樣能夠產生重大的精神衝擊.誠如他的勁敵威靈頓所說:拿破崙個人
出現可以相當於四萬大軍.克勞塞維茨也深有認識,他曾剴切地指出任
何戰爭理論若不考慮指揮官和部隊的心理則根本毫無意義.拿破崙對於心
理問題有非深入的了解,他善於用種種方法來激勵士氣,他深知重賞之下
必有勇夫.的道理,威靈頓對於這一點有非常生動的描述:拿破崙是國家
元首也是最高統帥,其國的組織建立在軍事基礎上。一切制度都是為了發
揚其軍隊的攻擊精神,國家對軍人給以特殊獎賞。任何軍人,甚至於一個
二等兵,都有封王拜將的機會.但僅物質獎勵還是不夠,拿破崙說:英勇
是用金錢可以買到的。所以他的祕訣是訴之於榮譽,他了解人之所以願
意犧牲性命,往往是由於一種其本身並不了解的原因,他深知心靈感應的
微妙,他經常與其部下保持個人接觸,他說:人員對我有信心,精神力量
往往比數量更能決定勝利。

(二)拿破崙失敗的因素:
曾經是拿破崙手下的大將,以後又背叛他的貝納多提說:拿破崙不曾為他
人所擊敗,但因為他只依賴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會懲罰他.他把他的
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終於難以為繼,任何東西最後總是會破裂.拿破崙還
是沒有獲得最後的勝利,而且也無法建立一種不僅是對法國有利,同時又
能為其對方所接受的和平.推溯其原因,如下述:

(A)軍事性的------那就是在指揮方面的過分集中:
1.拿破崙的最大本錢就是他有素質和數量較優越的兵力,但當戰爭曠日
時久之後,在這兩方面也就都日益難於保持優勢,法國部隊連年征戰,損
失重大,新兵的素質逐漸低落.而其敵方(普、奧、俄)也已經實施征兵
制,並厲行軍事改革,所以到了後來,拿破崙也就不能贏得會戰,於是其
整個戰略開始破產.拿破崙一向堅持由他一人指揮,但當他的大軍人數多
到六位數字時,這種辦法(命令戰法)也就開始行不通了,戰場的遼闊,
單位的眾多,已經無法再由他一人控制,簡言之,拿破崙未能建立一套適
當的指、通、管、情之系統,實為失敗主因之一.拿破崙對他的手下大將
只要求他們服從,並不要求他們指揮,誠如他的參謀長貝提爾所說:無人
知道他的思想,我們的職責就是服從.這也是古今獨裁者的通病,對於奇
才異能之士往往不敢重用,而庸才卻能獲得信任.
2.他的敵人也逐漸明白因為他們彼此間缺乏合作,所以始終不能聯合他
們的兵力以來對付拿破崙,而且假使他們不聯合,則他們還是繼續被拿破
崙各個擊破.最後在萊比錫戰役中的夏季休戰期內,同盟諸國簽訂了一個
萊亨巴赫條約,決定了聯合作戰的原則,這些同盟國同意無論在任何環境
之下,他們的軍隊都不應冒險與拿破崙個人所指揮的兵力單獨作戰,假使
某一國的軍隊單獨的遭遇到他,就應該立即撒退,等到所有各國的兵力都
已經會齊了之後再才聯合對付他作戰.這樣也就拔去了其攻擊戰略的毒牙

(B)大戰略及政策------不現實化:
拿破崙的最大弱點也許還不是在軍事方面,而是他未能從大戰略的層面上
來考量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他是法國革命的兒女,但他並不了解工業革命
的意義,他只想推翻舊秩序,但完全忽視權力平衡的原則.尤其是他缺乏
全球性的眼光,他戰略始終是以歐陸為範圍,到最後,他喪失了平衡的戰
略意識,也已經用盡了其國家資源和部隊精力,遂終於不免敗亡.拿破崙
在陸軍或陸戰方面的成就固然有目共睹,但他對於海權卻幾乎毫無了解,
他想用所謂歐陸體系來封鎖英國使其經濟崩潰,那完全是幻想,因為英國
握有海權可以繼續與全世界維持貿易關係,反而言之,由於他企圖嚴格執
行其封鎖禁令,遂終於導致他入侵俄羅斯(因亞歷山大於一八一0年,允
許英國的商船進入俄國,使得其大陸封鎖政策,澈底失敗),而敲響了其
最後失敗的命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