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張雨生故居在外婆的澎湖灣 這個眷村藝人好多

張雨生故居在外婆的澎湖灣 這個眷村藝人好多

張雨生和潘安邦是在同一個眷村長大的,在這篤行十村中,還有胡錦、胡鈞、趙舜;趙舜的家已經拆除了,而胡錦和胡鈞的家只剩一根煙囱,所以,村子裡只有設張雨生館和潘安邦館;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灣》紅遍大街小巷,但說起來,應該是「媽媽的澎湖灣」才符合事實,因為外婆是住在馬公市區,而潘安邦自己家裡才是住在海岸邊的篤行十村。

篤行十村位於馬公市,已在民國95年時整個搬空,由文建會規劃成「眷村文化園區」。澎湖海陸空所有眷村大集合,現在都搬在14樓層高的新蓋大樓「龍行新村」;潘安邦在篤行十村一直住到成年,之後舉家遷往台灣,潘安邦的父親潘時譁官拜少將。

有好多藝人都是在澎湖的眷村出生、成長的,除了潘安邦、張雨生之外,還有胡錦、胡鈞、趙舜、趙學煌、阮虔芷、陳淑麗等。

↓「理髮」招牌很老式,但屋舍街道卻很新,金龍頭眷村就是這樣新舊雜陳,但古蹟修得太新,反而失了原味。(記者王以瑾/攝影)


↓金龍頭眷村現在已經整個搬空了,文建會主導做為「眷村文化園區」,目前整修工程仍在持續中。(記者王以瑾/攝影)


潘安邦幼時和外婆一起在菜市場賣豆芽菜,豆芽菜就種在潘家旁的空地,外婆每天都會從市區來採豆芽菜並幫忙照顧孫子們;種豆芽菜很辛苦,3小時要澆一次水,早年沒有自動灑水設施,半夜潘安邦的媽媽還要特地起床澆水。

潘家舊居裡陳列了潘安邦的音樂作品集、潘安邦和外婆的照片,以及一些紀錄下來的小故事。

張雨生小時候也曾住過篤行十村,後來張雨生的爸媽搬回中橫公路上的梨山。張家住在這個眷村時過得有些辛苦,但那個年代大概大家都差不多,生活空間相當狹小,一家4口只有一個臥房,兄弟兩人睡上下舖,爸媽打地舖。比起潘安邦館,張雨生館整理了較多的生活空間記憶,但兩個館其實都還有進步的空間。

↓張雨生原本可能叫做「張澎生」,但他出生時澎湖非常難得下了一個禮拜的雨,他於是就被改名了;張雨生幼時體弱多變,不時送急診,張爸張媽照顧這個小孩其實非常辛苦。(記者王以瑾/攝影)


↓張雨生紀念館,設於廚房空間的人形立牌。(記者王以瑾/攝影)


↓潘安邦舊居收集許多他的照片,包括他和外婆的多張合照。(記者王以瑾/攝影)


↓曾經引發爭議的潘安邦外婆雕像。(記者王以瑾/攝影)


篤行十村和莒光新村,澎湖人統稱為「金龍頭眷村」,這個眷村有部份是清朝時期的練兵校場,日據時代日軍砲兵大隊又在此建有宿舍;1946年,大批軍民從大陸遷出,金龍頭可能是台澎金馬第一個眷村。

金龍頭眷村是從馬公城內發展出來,不敷使用之下,在城牆外繼續蓋新宿舍,一個眷村被城牆隔成兩塊,不過,日據時代以後城牆已沒有防禦任務,城牆在眷村區還開了一道「方便門」,城裡城外生活並不相隔。由於其特殊的發展背景,讓這個眷村有著日式屋舍和純眷村屋舍,不同的建築風貌。有著煙囱的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建築,胡錦和胡鈞姐弟的家就屬於這種,但胡家現在只剩一根煙囱佇立原地,胡家旁邊的幼稚園,是這些明星的「母校」,當時為免費入校,這個村裡的小孩都是從這裡開始學習之路。

如果想要多了解一些金龍頭眷村的發展歷史,可至園區內的眷村願景館參觀。眷村願景館,以及張雨生館、潘安邦館每日開放時間8:00~17:30,中午12:00~13:30為休息時間。

↓金龍頭眷村的屋舍,有些是純日式,還有煙囱,有些則比較符合我們對眷村的印象。(記者王以瑾/攝影)


↓老舊的日式建築旁,很小的城牆方便門。(記者王以瑾/攝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