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高血壓 台灣160萬人渾然不知

高血壓 台灣160萬人渾然不知

高血壓為隱形的殺手,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就有三種疾病是與高血壓有密切相關,根據調查,高血壓占總死亡率的22%,在全球每年有700萬死於高血壓相關疾病。調查顯示,全台約430萬人是高血壓患者,但認知率僅6成,意即可能有160萬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經是高血壓,可能隨時處於隨時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中。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志鴻醫師昨(17)日表示,依統計,台灣民眾每四人有一人患有高血壓,如果能將血壓控制到目標值(不高於140/90毫米汞柱),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就可明顯降低,但是對於高危險群的病人(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類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其血壓控制的目標值則是不高於130/80毫米汞柱。

青春啦啦隊中的78歲彩霞奶奶,罹患高血壓已10多年;而83歲的爺爺罹患高血壓已有35年了,兩人皆表示,飲食要少鹽、少油、多蔬果、多運動、按時服藥、每天量血壓2次,來控制。

陳執行長表示,在30歲時即發現有高血壓,則須排除是否為潛在疾病,如內分泌問題、腎上腺瘤等;若為50~60歲以上才發現有高血壓,則為原發性高血壓,大多數是遺傳基因所致。

目前,有高血壓者其服藥率為50%,但很多人都是吃「意思、意思」的。陳執行長表示,高血壓患者須經醫師詳細診斷後,若收縮壓超過160毫米汞柱則需服用兩種藥物,若超過180毫米汞柱則需服用到三種藥物,且須持續性地服用才有效。若高血壓的控制率能從30%提升至50%,凡提升10%就有40萬的人可以受惠。

夜間、清晨的血壓激增,罹患腦血管的機會也將增加。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晨恩表示,因為在清晨時,血液中凝固度高,再加上血壓飆高及交感神經作用,會使血管塞住,使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機會高3倍。清晨發生高血壓是不會有症狀的,所以不建議老年人清晨做運動,建議可改在傍晚。另,江醫師也表示,夜間的收縮壓及舒張壓應比日間減少10~20%才是。

針對頑固型高血壓(每次需服用三種藥物,且含利尿劑),若服用藥物仍無法下降時,每天少攝取3公克的食鹽,即可讓收縮壓降20~22毫米汞柱。江醫師表示,用藥物降血壓,每降1毫米汞柱,就能減少4.1%中風、2.2%心肌梗塞的風險。

降壓即為「少鹽少酒少體重、戒菸蔬食多運動」,江醫師也特別提醒高血壓病患,每日鹽分攝取不得超過6公克;每日酒精不宜超過30公克。

至於血壓應該甚麼時候量呢?江晨恩醫師建議早上起床後,及每晚睡覺前,以坐姿量血壓,共二次,間隔一分鐘。並且量血壓時,必須坐在有靠背之椅子上,兩腳必須平放,如果翹二郎腿會高2~8毫米汞柱、背靠椅子和不靠椅子也會有差別,必須靠背,否者血壓量出來也會略高。建議以電子式血壓計為主,不建議用水銀血壓計。而且量血壓前30分鐘不宜飲用咖啡及其它刺激性的東西,民眾可將每日血壓數值記錄下來,再提供醫師參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