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反省自我

反省自我

一般人可以接受自我批評,卻一直很難接受被批評。在不能面對句句刺心的批評時,常會有閃避、生怒、反擊、沮喪,甚或發生衝突的行為。但是,批評,那怕是惡意的,都要學會去面對,因為不面對,當下的弱者便是自己;面對的態度失當,當下的愚者便是自己。

  從一般人際關係的經驗看去,人常表現出動機模糊、目標不清地堅持一己的想法
、感受、或態度、行為,以為那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身價,

  而(1)極自然的總要說明自己所深以為然、所陶醉的一套,聽到別人的經驗與自己相異時,便覺得像被挑戰、
被考驗、被刺探,而不自在起來,起了敵視對方的情緒;

  (2)不自覺地只關心自己的好惡,發抒自己的評論與激動,忽視甚至藐視或否定別人的看法與情感。特別在遇
到別人對同一事件的理解與判斷和自己衝突、對自己提出問題時,常常容易認為別人不夠理性、不夠懂、居心不良和唱反調,於是只顧著去反駁對方質詢的語病或漏洞,
而不去思考歧異為何發生?有何意義?好勝之情壓過一切,尷尬的面子問題必然跟著出現,攪亂了情緒,更難取得相知;

  (3)輕易地喜歡被認同、被欣賞,而不去反省為何被認同、被欣賞?所認同的內容是什麼?對當下所討論的主題有意義嗎?也輕易地排斥歧見與批評,只因為不被認同、不被接納是令人不舒服的,連為什麼不舒服都不去細想。接著人還學會了消極式的將心比心:我不愛被批評,也就不要去批評別人。這種態度,使人更缺少面對事實提出看法與評論的勇氣,造成一種氣氛,使一般人在意見不同時,會各自游開問題
焦點一步,說圓場話,然後各人抱著情緒回家,發誓下回儘少碰面談話,若不幸再辯同樣問題時,幻想將用怎樣怎樣的一句話去堵死對方開口的機會。彼此成見累積得更深了。

  培養勇敢而又適當的面對歧異和批評的態度,是需要一段自覺和自我訓練的過程。我們常勸人要有「雅量」去接受別人的批評,聽取不同的意見。這個「雅量」的內容其實是誠實、冷靜、勇敢和思想開放的組合。用這個內容針對上面所述的情形而談:
(1)在陳述一套自以為然、自我陶醉的想法時,要誠實的看到自己有炫耀的心 ,冷靜的看到自己的虛榮和私心,要勇敢的給對方也有炫耀的權利,要更勇敢的讓自己也有被比下去的機會。微妙的一直想要比過對方的心,是個一直在貶抑對方、拒絕相融、相瞭解的心。

(2)在爭論中,一味堅持自己的評論時,要誠實的看到自己竟是在為面子而戰 ,不一定是全力在使理更明。要冷靜的警覺到我竟然「聽不到」對方 論點裡任何可認
同的東西,我為何而堅持?對方為何而堅持?要勇敢的沉默一會兒,收伏一些凌人的盛氣,然後要能更勇敢的說:「你剛才批評我的要點是……,我複述得對嗎?」

(3)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批評,目的都在找出相同與不相同的知見,以檢討和改進問題。誠實是在檢討所批評的內容是否具體、確實。我有沒有聽清楚對方的話?
我的評語是否誠實地出自我的價值判斷?冷靜是在檢討批評的內容是否切題?我有沒有成見或者意氣之爭?我的批評是否針對問題的改進和解決?勇敢是我有沒有拋開我
的身份地位、利害關係而就事論事。我的辯解中有沒有欲蓋彌彰的畏懼、敷衍和私欲 ?我敢不敢大聲的說出我批評或辯論的目的與用心?當在人際關係中能以誠實、冷靜
、勇敢的態度面對批評時,整個的氣質便是思想開放的表現。

 情緒是在學習面對批評的過程中,最難也是最必須克服的問題,更是最需要自覺與訓練的部份。批評極易引起不舒服的情緒,造成不冷靜,不經過當下的察覺,防衛心、好勝心或成見、偏見會悄悄佔據情緒,而無法檢查自己是真誠實、冷靜、勇敢而開放,或者只是在敷衍、冷漠、傲慢、有偏見。

  所以,每次特別是當有不舒服的情緒發生時,要勇敢的先沉默下來,集中注意力於呼吸之間,放鬆賁張的肢體;先降伏心中激盪的不平之氣,可以避免禍從口出,或給人錯誤的訊息,造成意氣之爭。這一步不容易做到,要靠自己很多
次的訓練,做不到這一步便不能冷靜、不能誠實,勇氣成了怒氣與怨氣,便談不上「雅量」。不過,
在練習做到調伏情緒的干擾前,至少上述「雅量」的內容,可以給 自己一個反省的參考。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