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圖示明朝官服

圖示明朝官服

現今的很多影視劇都描述了明朝時期的故事,但除了少數的幾部外,大多都不重視服飾的考究。
在結合《明史•輿服志》和《Q版大明衣冠》的基礎上,配以一些畫像,以期對明朝官服制度做個大概的介紹吧

一、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俱用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樑數為差。

畫像: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後玉蟬。
公朝服(嘉靖之後)


一品朝服(洪武初期)


一品大綬(永宣時期)


三品朝服(嘉靖之後)


暖耳(帽套。每年冬季十一月,皇帝按例傳賜百官戴貂皮暖耳,次日百官廷謝,皇帝也于當日在翼善冠上加金貂暖耳)

明萬曆刻本《禦世仁風》的插圖:



二、祭服
凡親祀郊廟、社稷,文武官分獻陪祀,則服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九品,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皂領緣。赤羅裳,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其冠帶、佩綬等差,並同朝服。又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領。四品以下,並去珮綬。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上衣青羅,皂緣,與朝服同。下裳赤羅,皂緣,與朝服同。蔽膝、綬環、大帶、革帶、佩玉、襪履俱與朝服同。其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獨錦衣衛堂上官,大紅蟒衣,飛魚,烏紗帽,鸞帶,佩繡春刀。祭太廟、社稷,則大紅便服。

侯祭服(前期)


二品祭服(前期)


九品祭服(嘉靖之後)


素服(即青衣,官員在喪禮期間、帝后忌辰、災異修省時所穿。穿青衣時束角帶)


吊服(官員弔喪之服,白色,束本等革帶)


三、文武官公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則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其制,盤領右衽袍,用紵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樣,一品,大獨科花,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徑三寸;三品,散答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紋。襆頭:漆、紗二等,展角長一尺二寸;雜職官襆頭,垂帶,後複令展角,不用垂帶,與入流官同。笏依朝服為之。腰帶: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襪用青革,仍垂撻尾於下。靴用皂。其後,常朝止便服,惟朔望具公服朝參。凡武官應直守衛者,別有服色,不拘此制。公、侯、駙馬、伯服色花樣、腰帶與一品同。文武官花樣,如無從織造,則用素。百官入朝,雨雪許服雨衣。奉天、華蓋、武英諸殿奏事,必躡履鞋,違者禦史糾之。萬曆五年,令常朝俱衣本等錦繡服色,其朝覲官見辭、謝恩,不論已未入流,公服行禮。

畫像:


一品公服


五品公服


四、文武官常服
文官衣自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複回至肘。公、侯、駙馬與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又令品官常服用雜色紵絲、綾羅、彩繡。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繡龍鳳文,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見人員,四時並用色衣,不許純素。

畫像:




一品武官常服


二品武官常服(前期)


一品文官常服


一品文官常服(前期)


四品御史常服


明代常服是由烏紗帽、圓領、搭護、帖裡、革帶、靴等所組成,外圓領、中搭護、內貼裡

搭護+帖裡
畫像:



交領袍


五、賜服

蟒服(蟒形似龍,四爪,余與龍同)


飛魚服(飛魚貼裡。蟒之下為飛魚,早期飛魚兩足魚尾有翅和腹鰭,後期飛魚作蟒形,僅尾為魚尾,餘與蟒同)


鬥牛服(飛魚之下為鬥牛,角為屈曲牛角狀,餘與蟒、飛魚同)


六、其他

忠靜冠服(嘉靖時期)

畫像:



道袍(雙袖襴蟒衣)明代武將常戴將巾(結巾)、穿道袍或披風,有時與鎧甲套穿

畫像:



曳撒(後期。戴大帽(有帽頂,無帽珠),穿蟒紋曳撒、束蟒鸞帶)

——————————————————
ps:
一、明朝時沒有補服這個詞,帶補子的官服就叫常服。而明朝的補子是整塊繡在衣服上,清朝的補服,前胸那塊是對半分的,方便扣子扣上。這也是分辨明、清補子的方法之一。
二、明代官帽上是沒有帽正的,這點影視劇中往往受清朝官服的影響,在明朝的影視劇中出現的官帽上加帽正,這是錯誤的。
三、明代,成年男子需帶網巾,這點除了《新龍門客棧》(林青霞電影版)外,我沒發現有影視劇是注意到的
網巾:鄂東武穴市明代義宰張懋夫婦合葬墓出土,墓主張懋頭上取下,為黃色素緞,長18釐米。帽的後面有一長6.5釐米的叉口,便於取戴。在距叉口7釐米的兩邊巾簷處各安一直徑為0.8釐米的金質小圓環。巾簷收邊1釐米,並有長3 6釐米的黃色細絲帶一對,以通過金質小圓環系結。


《新龍門客棧》里的網巾



以補子來區分品級的,應該是從明代開始,但是雛形出現在明之前,有資料顯示,可能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龍是只有皇帝能用的。蟒、飛魚、鬥牛服是皇帝賜給內侍或大臣的賜服,不屬於常制。
補子等級: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即御史)獬廌。
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清的補子很像,但還是有區別。
明朝常服官員畫像:





清代的補服:



——————————————————
明、清補子雖然雖然都是以禽、獸來劃分等級,但紋飾上,差別還是很大的。其實我看清代的補子,就感覺是那些禽、獸被關在籠子里的感覺,明代的補子則沒有這種感覺。

再重點介紹下幾乎都被忽略的搭護。

搭護是元明時代常見的一種短袖服飾,像上圖這種貼裡外罩搭護就是很普遍的一個穿法,到了明代,圓領、搭護、貼裡構成了官員常服的主體,圓領之下的第二層就是搭護。所以說是比較重要的一類服飾。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