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乳糜瀉和克隆氏症有共通的基因關聯

乳糜瀉和克隆氏症有共通的基因關聯

科學家指出引起腸道發炎的關鍵基因變化


  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乳糜瀉(celiac disease)和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共通的四種基因變化,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乳糜瀉患者發生克隆氏症的比率高於一般人,或許有朝一日可以發現治療這兩種發炎疾病的新方法。
  
  這篇新研究使用「整體基因組關聯性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簡稱GWAS)」這個新方法分析數十萬種基因變化: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簡稱SNPs)。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婁大學醫學副教授John D. Rioux博士表示,這完全改變了我們鑑識基因風險因素的方式。
  
  Rioux博士指出,基因上有序列差異,可被轉譯為蛋白質,這些差異會使一個人發炎,研究人員正著手開始探討,希望它們可以詮釋某種共通路徑,有朝一日能幫助我們發現治療這些基因變化的療法。
  
  研究人員比較了471,504種SNPs,代表了大約10,000人的基因組,其中部分是克隆氏症患者,部分是乳糜瀉患者,還有一部分是健康的人。
  
  結果發現,有四種基因與克隆氏症及乳糜瀉風險有關;其中兩個基因:IL18RAP和PTPN2,之前曾有報告分別指出與這兩種疾病有關;另一個稱為TAGAP的基因,曾被發現與乳糜瀉風險有關,這次新發現和克隆氏症風險有關;最後一種基因是PUS10,曾被發現與克隆氏症、乳糜瀉及潰瘍性結腸炎有關。
  
  這四種基因中,其中三種與控制免疫系統對察覺威脅時的反應有關。
  
  Rioux博士表示,前三種可說是與T淋巴球功能有關,和這些細胞對特定刺激的反應有關。免疫系統對於威脅有所反應是好事,但是,有時候身體會過度反應、攻擊自己的細胞而非外來物,過度刺激會導致許多疾病,包括第1型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狼瘡等等。
  
  乳糜瀉(也稱為celiac sprue)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這是吃入麥麩後發生的反應損及腸道內層,這種損害會使腸道無法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引起貧血、骨質疏鬆、乳糖不耐症等問題,其與腸道癌症風險較高有關;麥麩是存在於小麥、裸麥、大麥等穀類的一種蛋白質。
  
  至於克隆氏症,則是消化道發炎引起腸道頻繁排空而導致腹瀉。
  
  有些研究顯示,患有乳糜瀉或克隆氏症其中一種疾病者更可能有另一種,例如,一篇研究發現,克隆氏症患者超過18.5%也有乳糜瀉。


出處: WebMD Health News
作者: Brenda Goodman
審閱: Laura Martin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