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孩童時的自制帶來成年時的成功

孩童時的自制帶來成年時的成功

  童年時的自制力好壞,影響未來成年成功與否。新研究顯示,相較於自律不佳的孩童,童年時自制力佳,長大成年後比較健康、經濟無虞,以及比較沒有煩惱。
  
  這項研究針對1,000名紐西蘭孩童進行研究,從出生開始追蹤到32歲,研究發現,自制力好壞之孩童的差異,從3歲就開始出現了;自制力顯然相當重要,對於生命歷程之影響的重要性相當於智力和社會經濟地位。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Roy Baumeister博士表示,這是目前最重要、最有力且戲劇化的證據,自制力對整個生命有重大助益,而缺乏自制力的人則付出重大代價。
  
  這些發現支持Baumeister博士在十年前時所懷疑的,家長們應忘掉他們的小孩的自尊,而專注在灌輸自制力觀念;這是一篇極優秀、完整且設計良好的研究,有極具說服力的結果。
  
  奧勒岡州立大學Hallie Ford 健康兒童與家庭中心、人類發展與家庭科學核心董事Megan M. McClelland博士表示,這個領域已有許多研究,顯示自我控制真的可以預測人的一生過得如何;McClelland博士正在研究自制與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他也未參與目前這項研究。
  
  為了評估自制力,研究人員請家長、教師、朋友與孩童,評斷研究對象在處理挫折、遵守任務、堅持以達成目標方面的能力如何,以及有多常未能謀定後動、難以遵守次序、坐立難安或未能認真負責。
  
  結果發現,相較於自制力分數得分高者,自制力分數最低者顯然更可能有一些慢性健康問題,如牙周病、高血壓、體重過重;得分低者,長大成人後也比較不會管理金錢和信用,更可能得單親撫養孩子、有酒癮或藥癮或是前科。
  
  杜克大學的心理學者Terrie Moffitt博士表示,這些成人時的結果可以從自制力分數的高低預見。即使研究人員控制了智商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之後,這些差異依舊存在。
  
  Moffitt博士表示,人們傾向於維持原本的自制力,也就是小時候自制力分數最低者,到了長大時還是最低,很少有小孩打破此定律而在自制力上有顯著改善。在這項研究中,7%的研究對象其自我控制能力顯著改善,或許是因為他們上學而強調結構與成就、或是因為他們的家庭生活有重大改變,例如原本單親的家長再婚。
  
  另一篇英國的研究,Moffitt博士等人追蹤了500對雙胞胎,從出生開始一直到12歲;雖然這些小孩是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中養育,但是,5歲時自制力分數得分較低者,比他們的兄弟姐妹更早開始抽菸、有學習困難,以及到了12歲時會有一些反社會行為。
  
  3歲時該有怎樣的自制力?Moffitt博士寫道,3歲時的良好自制,例如可以專注在拼圖或遊戲,直到完成、解決它;能和其他小孩好好地輪流玩拼圖,在完成之後滿足的大笑;而自制力不佳的小孩,可能會抗拒玩需要付出努力的遊戲,也許是在拼圖時會半途而廢而在屋內亂跑,或是會失去耐心而將拼圖丟向另一個小孩,或者是以哭泣收場,而不會感到滿足。
  
  其他專家的形容更簡單,身為2歲孩童母親的McClelland博士表示,簡單來說,你能否停下來想想再行動。她承認,家長很難判斷動個不停的學齡前孩童何時需要幫助,他們的行為是否正常、是否是成功的指標。對幼童而言也有困難,因為他們的這些技能還在發展階段。
  
  她以「顛倒版的賽門說(reverse Simon says)」這個遊戲來測試這些孩童,規則是,讓孩子接收到指令後做跟聽到的相反的動作,例如,當她實際上要小孩坐下時,她會跟孩子說「賽門說站起來」。越能達成的孩童,或許可以發展更好的自制力。但是,到了4歲或5歲,當孩子開始轉變到更有結構的幼稚園或教室環境中時,家長和教師應該注意某些行為。
  
  McClelland博士建議家長應注意老師一再提及的狀況,例如孩子難以專心、無法遵守簡單的規則、在班上搞破壞。當孩子開始有無法完成的多個目標、或無法讓自己專注在學校指定的作業上時,家長們也應留神。有趣的是,充分掌控型的家長對孩子的自我控制反而是個妨礙。
  
  McClelland博士表示,有些證據指出,當家長過於掌控時,孩子無法發展自己的自制。你必須敏感,但是要有很清楚的界線,你必須像跳針般嘮叨不休—的確如此。她指出,學齡前兒童的家長要鼓勵解決問題和自制,讓孩子有更好的自我控制。這些是可訓練的技能,我們可以用某些方法來改善這些技能,讓孩子的生命有所不同。


出處: WebMD Health News
作者: Brenda Goodman
審閱: Laura Martin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