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解體的歷史
冷戰差不多在上一個世紀當中佔了近一半的時間,對不少修讀歷史的同學來說,冷戰的成因己了然於胸的了。當美國總統布殊在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九日於國情諮文宣佈冷戰已成歷史,世界將進入一個新世紀時,不少歷史和政治學者都開始研究冷戰結束之原因。前蘇聯內部解體的原因便成為他們首要的研究對象。本文的目的是概括道出在一九八零年代開始前蘇聯的狀況,戈爾巴喬夫的經濟與及政治改革如何導致前蘇聯的政治解體。
由七十年代開始,前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每況愈下:1971-75只有百分之五點七增長、1976-80有百分之四點三、而1981-85年下降到百分之三點六的增長。同樣地,國民生產淨值由1971-75年的百分之四點四增長下降到1981-85年的百分之二點一。可以說經濟環境是乏善可陳。當戈爾巴喬夫在一九八五年三月成為蘇俄的總書記時曾說:「我們不可以裹足不前。」(we just can’t go on like this) 他所針對的就是眼前的經濟危機。從經濟危機(uskorenie)引申到政治改革(demokratizatsiya) ,包括尊重法治、容許多黨進入國會、資料流動及採取開明、合作的態度與世界各國合作。具體的措施包括放寬政府對傳媒的限制、以市場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準則,限制黨內對經濟的影響、容許人民了解、批評時事、在一九八八年更改選舉的制度與及憲法。套用戈爾巴喬夫的說法:「要行有社會特色的民主政治。」
按道理說,前蘇聯應享有較長的國運,那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連俄羅斯本土人民也覺得不可思議。在一九八九的國會選舉中己埋下伏筆。葉利欽憑大多數選票重返莫斯科政壇,其後更成為國會主席,激進派領袖在莫斯科及聖彼得堡也大比數進入國會。其他少數族裔的愛國份子在喬治亞、亞美尼亞地區也入選,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更宣佈獨立。為此,蘇俄唯有在一九九零年三月的時候修改憲法第六章:容許社團組織、工會或其他民間組織進入國會。一黨專政的局面無疑已打破了。
在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是前蘇聯的關鍵時刻。黨中的左派分子密謀叛變以防止蘇維埃政權沒落。碰巧戈爾巴喬夫在克里米亞正受到嚴密監視。在葉利欽及國會控制之下,是次變節未能成功,左派人士亦全被逮捕。葉利欽亦借此機會打壓共產黨,並同來訪的烏克蘭總統密議,認為現時政黨應由一個聯邦政府代替。在一九九一年年尾,戈爾巴喬夫宣佈蘇維埃政府解體,亦代表了冷戰的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