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祝枝山擅長自我炒作

祝枝山擅長自我炒作

  古代沒有報紙、電臺、電視臺,不能在報紙上留字、在電臺上留聲、電視上留相,要流芳百世困難重重,炒作起來比現代人不知要艱難多少倍,但中國人自有炒作的辦法。與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齊名,並被譽為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於明正德十年(1515)授任興寧知縣。在興寧任職6年期間,他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卓有政績。他長途跋涉幾千里到興寧接任後,立即著手整理積壓幾年的公文。上任僅幾個月時間,就把幾年來的積案全部處理完畢,使百姓心悅誠服。這些政績在民間廣為流傳也跟他懂得宣傳炒作有關。
  祝枝山為什麼願意從富裕地區到南蠻地區偏僻的小縣興寧任知縣任職呢?其實他就和普通百姓一樣,無非是想建功立業,要建功立業就要當官,他只是命運多舛,直到年逾五十仍未被官場錄用,使他焦躁不安、異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四歲那年謁選,他總算得了一官半職,被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
  他到興寧當縣長八年,做了三件有影響的事。一是維穩。當時的興寧縣民俗不淳,社會秩序不好,有強盜常出山谷放火搶劫。他為了把維穩工作做好,把它放到首位,組織人員對擾民的強盜進行嚴厲打擊,曾在一個早晨一次性捕獲三十多人,使縣城有了比較安定的工作生活環境。
  二是抓了興寧縣誌的修撰工作。這對現在的官場來說,此項工作幹也成不幹也成,因為對各級官員的政績工程自有自己的「方誌辦」去收集整理。他們歌功頌德是主流,一般情況下會對負面東西失語,到哪任領導有興趣由其去幹就成,還費那勞什子的神幹嘛?三是「因為催繳賦稅不力受到過停薪」的處分。這「催繳賦稅不力」對老百姓來說是好事,當時既沒有集中財力物力辦大事的制度,又沒有自己可以掌握的輿論工具宣傳什麼,真是難煞了他這個面皮薄的文人官員。也好在他是文人出身,舞文弄墨的事他還是拿手的,只能把政績用詩歌形式來表現出來。
  作為任縣長的祝枝山,面對普通百姓冬糧用盡,夏糧未蒔,指望小麥收成來解決四月荒青黃不接的糧食問題,卻由於一場洪災,指望的湯餅又沒有了,這如何對得起「國家領導人」,如何對得起被代表的人民群眾?「四月大水麥不秋,五月插秧水不收,良田萬頃卷洪流」... ...因為有了他的這些詩句,一個始終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不敢敷衍政事,每天雞鳴起床辦公,「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官員形象躍然紙上。
  因為祝枝山善於用詩歌來炒作自己政績,使他至今仍在興寧人中留下了好名聲。祝枝山五十七歲那年冬,奉命修興寧縣誌,題名為《正德興寧縣誌》。這篇縣誌序中,可以看出手稿的先由行書,後而行草,最後變成狂草。它無意中成為他書法家的傳世作品中的珍品。
  其實祝枝山在到興寧前,他在蘇州的名氣就不小。難怪他在興寧呆得不順心。他從小聰敏過人,五歲能寫徑尺大字,九歲已會做詩,被稱為神童。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的祝枝山調往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一年後,他看不慣官場腐敗辭官。無官一身輕,他的性格更加豪放不羈,尤以草書淋漓灑脫地表達他高傲不羈、憤世嫉俗的情感世界。他借「狂」來發洩他對封建專制禮教的不滿,在蘇州博得人們的無限同情。六十六歲那年,與他齊名的文征明使其次子文嘉去「許酬索字」請他創作書法作品:一為解決他的經濟困難,二為他的書法作品傳世。對此「機會」,祝枝山「心領神會」,借此把他平時熟念以心的行草書《古詩十九首》這件傳世精品交了「作業」,文氏父子對此贊嘆不已,刻入文征明的《停雲館帖》。果然,他如此「炒作」,雖隱於鄉裏,卻書名大振,被公認為吳門書壇領袖人物。一年後,他逝世了。
  祝枝山通過這一系列的「炒作」名氣,使他以反官場腐敗、厭惡官場習氣、憤世嫉俗的豪放不羈性格、書法名家的形象樹立在人們的心中。

TOP

發新話題